期刊號:CHJ_2005003 雜志下載   
 
 

《孝經》

開宗明義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 終於立身。《大雅》云:『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諸侯章第三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 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詩》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士章第五

    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詩》云:「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於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詩》云:『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 男乎?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乎? 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況於妻子乎?故得人之歡心,以事其親。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詩》云:『有覺德行,四國順 之。』」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問圣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 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後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圣人因嚴以教敬, 因親以教愛。圣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兇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紀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懮,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丑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丑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 猶為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要君者無上,非圣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

廣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

廣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

廣揚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

諫諍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感應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廟致敬,不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詩》云:『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喪親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圣人之政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陳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踴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

 

 

 

甲文

金文

小篆

隸書

楷書

行書

象形字

:金文「人」象人側立曲身垂臂之形,以其為立,古僅見一臂一脛。「人」本義作「天地之性,最貴者也」解。而貴乃高意,即天地間之靈性以人所秉賦者較其它萬物為最高,故曰人為萬物最靈者。

其義有:

萬物之最靈者曰人。

與民通,泛指一般人。

賢才曰人。

他人,某人。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與「仁」通或「仁」也,仁者人也。易經曰:立人之

道曰仁與義。

天、地、人曰三才,人既能與天地同列,則當傚法天地之自然,無有分別,淳心仁厚,寬廣無際。如《弟子規》所言:「天同覆,地同載」,故人與人之間,當要和睦相處,互助合作,互相包容,平等對待,共存共榮,才能營造一個真正和平的世界。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在父子、夫婦、長幼、君臣、朋友五倫關系中,夫婦關系是核心,夫婦倫振,五倫都振。

正常的五倫關系是靠仁義、道義、恩義、情義維系的。而現代人與人之間多以利害關系相交往。而當「利」轉變成「害」時,會發生什麼事情?

選擇未來好伴侶的標準是什麼?

是「孝」!沒有孝心的人,就是沒有情義的人。「夫孝,德之本也。」

判斷未來好伴侶的標準是什麼?
愛的感覺是溫暖的、愛的言語是正直的、愛的心地是無私的、愛的行為是成全的。

夫妻白頭偕老的箴言:「只看對方的優點,不看對方的缺點」。將「他能為我做什麼?」的心念,轉變成「我能為他做什麼?」地獄和天堂的區別只在一念之間。

言教者訟,身教者從,最有效果的教育是身教。故,教兒、教女先教己。

教孝從哪里下手?從日常生活點滴開始。

「愛」是處處用心感受別人的需要。

為人子女,年幼時,很難在生計上幫助父母,最重要的是少讓父母擔懮;長至成年,要盡心盡力養父母之身、之心、之志。

勿以小嫌疏至親,勿以新怨忘舊恩。

十之八、九的犯罪青年來自於不和諧、不健全的家庭。

根深不怕臺風吹。對應社會污染的大風,要給孩子紮好傳統文化的深根。

 
 

辟眾善路 以弭惡源 

[原文]

反已者,觸事皆成藥石;尤人者,動念即是戈矛。一以辟眾善之路,一以浚諸惡之源,相去霄壤矣。 

[譯文]

一個經常做自我反省的人,他日常不論接觸任何事物,都會變成修身戒惡的良藥;一個經常怨天尤人的人,只要思想觀念一動就像是戈矛一樣帶來殺氣指向別人。可見自我反省是使一個人通往行善的途徑,而怨天尤人卻是走向各種奸邪罪惡的源泉,兩者之間真是有天壤之別。 

                                                                ——摘自《菜根譚》

 
 

溫公盡忠

    《德育故事》白話解

宋朝司馬光,字君實,謚號文正,人稱司馬溫公,是北宋時期的一位賢明的宰相和知名的學者。他投注了一生的心血所編纂的《資治通鑒》,記載了中國歷史中許多善惡成敗的經驗教訓,為後世子孫留下了一部珍貴的政治殷鑒的寶典。

 司馬光年僅六歲,就具有非同尋常的氣質。有一次他聽到《春秋左傳》的故事之後,非常地興奮,回到家里就講給家人聽,對其中的道理都能很清楚地講述出來。從那以後他就手不釋卷、刻苦讀書,有時讀到入了神了,連吃飯睡覺都忘記了。

 在拜讀圣賢書的過程中,他不但種下了對歷史殷鑒的深刻印象,從而奠定了編纂《資治通鑒》深厚的史學基礎,而且也樹立了救國救民的遠大志向。所以,他一生不但在學問上博古通今,在品德上更是卓絕超邁。

 有一天,他在書房里正專心地埋頭讀書,窗外同齡的小朋友都在開心地玩耍。突然間傳來了一陣驚恐的呼叫聲,緊接著一群孩子接二連三地都驚叫起來,後來聲音漸漸遠去,全都消失了,只剩下一陣陣哇哇大叫的哭喊聲。

 司馬光察覺到情形不對,趕緊合上書本走了出去,只見水缸里撲騰著兩只手,驚慌失措地掙扎著,孩子的頭不時地冒出水面。原來是一個調皮的孩子,爬到了水缸上面,一不小心就掉了進去。小朋友們被嚇壞了,一溜煙全都跑得無影無蹤。

 司馬光突然看到旁邊有一塊石頭,靈機一動,就把它用力地扛了起來,朝水缸狠狠地砸了過去。只見缸里的水嘩嘩嘩地奔涌而出,水里的孩子總算是得救了。這件事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幾乎傳遍了京洛一帶。一時,年紀小小的司馬光竟成為了家喻戶曉的人物,大家都對他智勇雙全的表現贊嘆不已。

 時光荏苒,轉眼間司馬光已經二十歲了,他不但品格超群,而且書讀得非常地精博,就在這一年考中了進士。生性簡樸的他,一向不喜歡華麗,中了進士之後,要參加喜筵、晉見皇上,大家都穿上最華美的衣服,戴上大紅花,而唯有司馬光不愿意戴花。同僚就跟他說,這是皇帝所賞賜的,不能不戴,他才勉強地插上一支,由此可見,他是何其地勤儉。尤其當他位極宰相時,也依然是粗茶淡飯,衣著簡單,生活簡樸,一生保持著勤儉清廉的風范。

 早年,司馬光并沒有小孩,他的夫人很著急,就為他尋覓了一個小妾,趁機送入書房,正氣凜然的司馬光明白夫人的意思,但卻連正眼都不瞧一眼。此妾很想試探他,順手取了一本書,柔柔地問他:「這是什麼書?」話語間還故作嫵媚之態。司馬光不為所動,面容立刻變得更加嚴肅,他畢恭畢敬地站了起來,拱起手,非常鄭重地回答:「這是《尚書》。」結果本想大獻殷勤的妾,也知難而退。正由於接受了圣賢的教誨,剛正廉明的司馬光才能把持住做人的分寸,絲毫不為所動。

 溫公一生不愛名利,行誼謹慎,從來不說虛妄不實的話。尤其晚年曾說過,他一生光明磊落,立身處世堂堂正正,從來沒有一件事是不可告人的。也就因為他的磊落風范,這一段話成為流傳千古的美德,也是後人對他最推崇的德行之一。

 當時王安石提出了新法,司馬光看出新政對百姓的危害很大,所以他不畏權貴的迫害,極力地反對,得罪不少當權的政客,因此埋下了禍患。除被降職外放外,他并未因此而畏懼權勢,完全不計個人得失,仍然深切關懷著百姓的疾苦。所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懮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懮其君』,這就是他高潔的風范。

 當時,司馬光居住洛陽,想就此隱退,終老余生,但是百姓卻希望他能繼續在朝廷任職。史書記載,他們在家中日夜禱告,甚至在路上號呼哭泣,苦苦哀求他不要離開。這樣的民心所向,哪里是普通的才智德能所能感得的?這是非比尋常的德行與真誠愛民,才能得到民心如此地擁戴。到了哲宗的時候,司馬光重新倍受重用,成為當時的宰相。

 與司馬光卓絕高邁的品格一樣流傳久遠的,是他用了十九年的時間,以畢生的精力和心血所編纂的《資治通鑒》。《資治通鑒》這部史書,記載了上起戰國、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舉凡和民生休戚、國家政務有關的事跡,無論是善惡功過、是非成敗,凡是可用來告誡後人的歷史經驗,都節錄下來,以嚴謹的態度匯集整理成冊,期望能作為往後的施政參考,借此惕勵後人不要再重蹈歷史的覆轍。展讀這部《通鑒》,綿延不絕的歷史經驗,我們不得不由衷地感恩先賢的用心良苦。這是歷經多少心血才得以承傳,使我們能夠汲取這麼多先人寶貴的智能與經驗。《通鑒》的歷史經驗無非就是我們最好的借鏡。

 勤政愛民的溫公在晚年病重的時候,仍然拖著虛弱的身體,親自處理公務,甚至通宵達旦地工作。有一次他病情加劇,昏迷了過去,口中仍喃喃自語,仔細一聽,所說的全都是天下大事。

 他積勞成疾,終於一病不起,撒手人間,享年六十八。噩耗傳來,舉國哀慟,京城里的人都停下工作,供上祭品,哭送他的靈柩離去;安葬之時,人們痛哭流涕,就好像是失去了親人一樣地悲傷。許多人在家里供起了司馬溫公的畫像,每餐前,都默默地祝禱他。

 作為一位賢臣良相,司馬溫公貶官之時豁達超然,而當他重新掌握大權時,則毅然承擔起拯治天下的重任,廣開言路,舉薦賢才,振興國家,《宋史》稱贊他建立的是扭轉乾坤的不朽功業。他勤政愛民的風范,得到了天下百姓對他的愛戴,他也以光耀千古的德澤, 得到了一代代的華夏子孫,對他不盡的感恩和追念。

 
 

說 苑 粹 英 

1. 道以優游故能化,德以純厚故能豪。     

 ——選自《談叢34》

2. 言人之善,澤於膏沐;言人之惡,痛於矛戟。     

 ——選自《談叢34》

3. 為善不直,必終其曲;為丑不釋,必終其惡。   

——選自《談叢34》

4. 恭以敬,可以攝勇;寬以正,可以容眾;恭以潔,可以親上。

——選自《政理29》

5.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

——選自《敬慎24》

6. 能忍恥者安,能忍辱者存。

——選自《談叢33》

7. 富在知足,貴在求退。

——選自《談叢33》

8.圣人以心導耳目,小人以耳目導心。

——選自《談叢41》

9. 為上人者,患在不明;為下人者,患在不忠。

——選自《談叢42》

 
 

小予成長的故事

仉老師推薦

小予今年5歲多了。這個孩子從小脾氣特別大,才幾個月時,有一次她哭了大人沒有及時過去,結果她氣得臉都紫了,哭聲也越來越大。從那以後,我們不敢再「怠慢」她了。一歲以前,如果別人拿著一個東西逗她來拿,她會臉色驟變,「啪」一巴掌就扇過來,動作之快讓你躲都來不及。有時她扶著桌子,生氣了會一揮手把桌子上的東西一掃而光。一歲多時,我帶她去郭老師家串門,郭老師說:「這個孩子脾氣太大了,你得管管她,要不長大可不得了」。當時小予正拿著一塊面包,一下子就把面包拋出了很遠,眼睛還憤憤地瞪著郭老師——原來她聽懂了!2歲多時,有一次她和一個同齡的孩子玩,不知怎麼玩惱了,她的小巴掌 「啪啪啪」一連串地落到了那個孩子身上,那個孩子當時被她打愣了,過後才反應過來放聲大哭,而小予自己氣得比人家哭得聲音還大呢?就是這樣一個孩子,你看好教育嗎?但是學了《弟子規》以後,卻讓她發生了脫胎換骨般的變化!

我從2年前開始教她背《弟子規》,今年她又有幸參加了仉老師主講的《弟子規》學習班,圣賢的智慧如陽光雨露,讓這棵小苗苗長得健康茁壯,而且還不時綻放出一朵朵美麗的小花,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下面我就把它們采擷出來,獻給大家,愿它能給您帶來幾縷清香。

一、憐貓戀子

有一次,我們去小予的大姨家,她們家的母貓不久前生了一窩小貓,小貓陸續被人要走了,只剩下最後一只,不時依偎在母貓的懷里撒嬌、吃奶,樣子非常可愛,小予本來就很喜歡小動物,對這只小貓更是愛不釋手。大姨說:「那你走時就把她帶回家養著吧」。我本以為她會高興得大喊一聲呢,沒想到她低頭沈吟了一下說:「我不想把小貓抱走,因為我怕它媽媽會想它,它也會想它媽媽。」我聽了非常感動,這孩子的心是多麼善良啊。她自己的孝心之門打開了,竟能夠將心比心,體諒到動物的感受,難怪說「孝心開 百善皆開」。看來,教孩子德行先從「孝」開始確實非常正確。

二、愛惜物命

我們家的地板上經常有小螞蟻爬動,我對小予說:「螞蟻這些小動物和我們一樣,也有爸爸媽媽,如果你打死了螞蟻孩子,它的爸爸媽媽多傷心啊!如果你打死了螞蟻爸爸或媽媽,那螞蟻孩子多可憐啊!」於是,小予從來不殺螞蟻等小蟲子。夏天,家里的大盆里常曬滿了水,時常有一些小飛蟲掉進里面,只要看到有小蟲掉進盆里,小予就趕快用手把它小心翼翼地撈出來,還高興地對我說:「媽媽,我又救了一只小蟲子!」難怪孟夫子說「親親而仁民 仁民而愛物」,一個深愛自己親人的人,自然會將愛心擴展,憐愛萬物。

三、反省改過

有一次,小予看到爸爸脖子上掛著玉佛,就向爸爸要,因為怕她弄丟,爸爸不給她,她就撒嬌去搶了過來。我勸她:《弟子規》上說「親所好 力為具」,爸爸那麼喜歡玉佛,你應不應該從爸爸那里要過來?她馬上明白了,不好意思地對爸爸說「對不起,爸爸,我不和你搶了,你要吧。」還把玉佛給爸爸戴到脖子上。

還有一次,她出於好奇,把爸爸治腳氣用的藥水瓶打開了,結果灑了一些藥水在包裝袋里。她爸爸當時有點不順心,就大聲地斥責了她一番。盡管當時丈夫做的有點過火,但當著孩子面,我只能和他「步調一致」,所以我就比較溫和地說:「你看你亂動大人東西,還浪費了這麼多藥水,這是爸爸治腳氣用的,他能不生氣嗎?趕快跟爸爸道個歉吧。」孩子對她爸爸訓斥有點無所適從,一時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到睡覺的時候,我照常要給她講一個睡前故事,我就給她講了韓伯愈孝母的故事。講完,我發現她眼里含著淚,就問她為什麼哭,她說:「我剛才惹爸爸生氣了,我怕他一生氣會變老。」(因為我告訴過她,人一生氣就會老得快)我說:「那你趕快去跟爸爸道個歉,他就不生氣了。」孩子穿著睡衣來到外屋,帶著哭聲說:「爸爸,對不起……」沒等她說完,爸爸就把她抱到懷里,笑著說:「沒什麼對不起的。」大概他也覺得剛才有點「小題大做」了,父女倆隨之嘻嘻哈哈起來。

孔子說:「人非圣賢 孰能無過 過而能改 善莫大焉。」孩子有了這種反省改過的態度,會使她的人格越來越完美。而她這種放下「面子」,虛心改過的勇氣不也很值得我們成年人學習嗎?

四、傷身自責

孩子明白了《弟子規》上「身有傷 貽親懮」的道理以後,對身體更知道愛惜了。我常對小予說:「你的身體是爸爸媽媽給你的,如果你不愛惜身體,讓我們擔懮心疼,這也是不孝啊。」有一次,她的腳上被蚊子叮起了一個大包,她歉疚地對我說:「媽媽對不起,我沒有保護好自己讓蚊子給咬了。」我趕緊安慰她說這不算「傷」,沒事兒,她才釋懷。

還有一次,她不小心把手劃破了一個小口,流血了,她一邊擦一邊流淚,還哭著問我:「媽媽,你是不是很心疼我?」她接著又說:「媽媽,我把手劃破了,讓你很心疼,真對不起你,我想打自己一下。」我趕快說:「不要緊,破一點皮沒關系,以後小心點就是了。你能這樣孝順媽媽,我已經很高興了。」其實當時我的眼淚都要掉下來了。多懂事的孩子,她時時處處想到的是媽媽的感受而不是自己,又有多少成年人能做到呢?

五、害母蒙羞

孩子畢竟是孩子,總會有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有一次我去幼兒園接她,看見張宇的媽媽正在怒氣沖沖地說著什麼,而教室里只剩下小予和張宇了,小予噘著嘴一副不服氣的樣子。張宇的媽媽見我過來了,馬上說:「你看,小予打了張宇一下,正我讓看見,還把張宇的臉都抓破了一點。我正說呢,你看你媽媽還是老師呢,怎麼教育的孩子這樣?!」我忙笑著說:「太對不起了,確實怪我沒教育好孩子,以後我要對她加強教育,我先對您道歉。」然後我拉過張宇,摸著她的小臉蛋說:「對不起,孩子,阿姨也向你道歉。現在臉還疼嗎?」這時,小予的眼淚嘩地流了下來,哭聲也越來越大,我知道她肯定想到了《弟子規》上的一句話「德有傷 貽親羞」,我說:「小予,趕快向阿姨道歉,向張宇道歉。」她哭得抽抽噎噎的,卻馬上向張宇的媽媽鞠躬道歉:「對不起,阿姨,我錯了。」又向張宇道了歉,張宇的媽媽怒氣全消了。在回家的路上,我說:「小予,你今天做的事情就是「德有傷 貽親羞」媽媽真覺得丟臉啊!」小予慚愧地說:「對不起媽媽,我以後不這樣了。」

還有一次,小予和小萱一起玩沙子,小予要往里面「種樹」,小萱不讓種,小予的老毛病又犯了,抓起一把沙子就灑到了小萱臉上,小萱哭著來找我告狀,我正和她媽媽說話呢,我跑過去讓小予向小萱道歉,小予卻倔強地一聲不吭,我就對小萱道歉:「別哭了孩子,我替小予向你道歉。」,小予一看我這樣,倔強的表情不見了,馬上也向小萱道了歉,兩人又手拉手一塊玩去了。

看來只有當孩子明白了「德有傷 貽親羞」的道理以後,父母對孩子的說服和教育才能收到效果。

六、善巧勸諫

小予雖小,但有時表現出的智慧卻令我感嘆。有一天晚上睡前,我和丈夫商量去外地學習的事,丈夫不同意,還有點生氣,他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要不你自己去就是了,咱倆分開,互不干擾,孩子跟著我。」我見他不同意也不與他爭執,就開始睡覺,小予說:「媽媽好,爸爸不好!」我問:「為什麼?」她說:「因為爸爸要和她媽媽分開。」接著她又說:「我給你們講個故事吧,有一個孩子,她的爸爸要和她媽媽分開,她特別難過,因為她很愛她的媽媽,如果她跟著爸爸就不能和媽媽在一起了。」我忍住笑說:「那就讓她跟著媽媽吧。」她說:「那也不行啊,她也很愛她的爸爸呀,她找不到爸爸也會很傷心的,她多希望爸爸媽媽不要分開呀!」我伸手捅了捅丈夫,他正在被窩里偷笑呢!剛才那一點兒氣早被女兒的「故事」給驅得煙消云散了。我想有這樣一個善於「勸諫」的女兒,我們的小家庭一定會越來越好的。

七 相互監督

俗話說:「教兒教女 先教已」。要想教育好孩子,父母必須以身作則,所以我也和孩子一起學《弟子規》,做《弟子規》,而且還「協商」要相互監督。孩子做不好時我提醒她,反過來孩子對我也一樣。

有一天早上,我一看上班時間快到了,就急忙脫下拖鞋往地上一扔,去換皮鞋。小予馬上說:「媽媽,放東西應該輕輕的,不能亂扔。」因為她學了「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污穢」。我忙解釋說:「對不起,是因為媽媽太著急了。」她接過說:「著急也不對呀,「事勿忙 忙多錯」呀!」。我真是無話可說了,只好「俯首認錯」了。有時,我如果關門聲音大了點,杯子放得靠邊了點,還有其它一些不好的行為習慣,她都會立刻對我「親有過,諫使更」,有這樣一個好「監督員」,我感覺很欣慰。

八 明辨是非

孩子的思想很單純,只要我們教育好她,她就能辨別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學習《弟子規》讓孩子有了正確的是非觀念。有一次,我帶她到醫院去看望一個病人,同病房的還有一個十來歲的小男孩。這個小男孩不知因什麼事和媽媽爭執起來,小予就對這個男孩說:「哥哥,你怎麼能和媽媽頂嘴呢?這就是不孝順媽媽!」那個男孩果然不好意思了。

還有一次,小予看到親戚一個孩子不聽媽媽的吩咐,就趴到我的耳邊小聲說:「媽媽,他沒有做到「父母命 行勿懶」」。我就引導她:「「見人惡 即內省」,不能光看見人家的不好,還得對照對照自己哦!」

我們家養了一只小狗,我們一叫它的名字,它就搖著尾巴跑過來。小予摸著它的頭夸獎說:「小狗,你做到「父母呼 應勿緩」了」。我趕緊糾正:「應該是「主人呼 應勿緩」」。你看,她還真能學以致用呢!

九 感念親恩

農歷八月二十五日是小予的生日。在此之前,仉老師已給她們講了過生日應該怎樣做,比如不要禮物,讓父母開心,向父母說「三句話」等。在孩子過生日這天,我先問她:「你過生日應該怎樣做?」她就把老師講的話說了出來。我說:「很好,因為孩子的生日是媽媽的受難日,所以這一天你要多乾一些活,來感謝媽媽。」果然,這一天她特別勤快,擦桌子、洗碗、掃地,還不時說一句:「今天是我的生日,我應該多干活。」我給她買了一個小生日蛋糕,在切蛋糕的時候,她對我們說了「三句話」:「感謝爸爸媽媽把我帶到這個美麗、幸福的世界上;感謝爸爸媽媽的養育之恩;祝爸爸媽媽健康長壽。」每說一句話都深深的鞠上一躬。孩子的心非常真誠,我的心里也熱乎乎的。睡覺前,小予還為我很仔細的洗了腳,洗了襪子。今年這個生日,小予過得有意義,我也很難忘,因為孩子知道感恩了。

十 小予立志

有一天,從幼兒園回來,小予突然對我說:「媽媽,我長大了想當老師。」我問她為什麼,她說:「因為當老師可以教學生很多東西,我愿意教學生。」我說:「很好,要想當一位好老師,自己什麼都不會行不行?所以,你如果真想當老師,必須現在好好學習,好好做人,將來才有能力教好學生啊」。從那時起,只要看到她學習懈怠或行為不妥時,我就用她的「志向」提醒她。現在小予的志向更加明確:要當像蔡老師那樣的老師,到世界各地去教「學生」。有時還提醒我:「媽媽,你多看蔡老師的講課吧,這樣才能教育好我。」我們全家就是這樣沈浸在教學相長的喜悅中!

默想:《禮記》里說到:「建國君民 教學為先」。對於一個家庭何嘗不是如

此?而在家庭教育中,也同樣存在著教學相長的過程。孩子也在成就父母的德行。「長善救失」體現在家庭的每一個人身上。

小予和媽媽一起學習《弟子規》的收獲告訴我們,學習、力行圣賢教誨是培養孩子德行和習慣的法寶,也是家庭美滿幸福之道。

 
 

qu-04  孩子傲慢怎麼辦?

孩子的傲慢從哪里學來的?比如家長在教孩子的時候說,世界上你爸爸最聰明,真有這種人。這麼一講,孩子學到什麼?傲慢。

我們有一個事例,家長讓孩子學一大堆英文,也沒教他做人,帶到長輩的面前說:我這個孫子英文很好,念給你們聽。結果孩子念了好幾個,突然問奶奶說:奶奶,那書本的英文怎麼說?奶奶說:我怎麼會知道?答不出來。小女孩說:奶奶,你怎麼這麼白癡?你看學了知識與技能而沒有學德行,知識愈高愈瞧不起父母、瞧不起大人。

所以你看三、四年級的孩子回到家里問媽媽一大堆,有一些科學常識媽媽不知道,他會跟媽媽說:媽,你怎麼連這個都不懂。所以做人德行是根,要先紮好,他才不會傲慢。我們為人父母警覺性要高,不能無形當中長了自己孩子的傲慢。所以很多人都說孩子就是要好好的夸,有很多話不能講錯,也不能聽錯,夸總有個標準,夸什麼?孩子會背英文你就說:你真了不起。他還真的覺得自己了不起。所以這個夸能成就一個孩子,也能夠害一個孩子。就像一把刀,你用對了,它可以幫你切很多東西;用錯了,傷了自己,也傷了別人。一個孩子有傲慢的時候會不會傷人?處處會讓人家無地自容。

對於傲慢,我特別謹慎。因為我曾經在澳洲求學的時候遇到一個年輕人,他差不多二十四、五歲,這麼年輕就懂得學習圣賢學問。我一看到他就很高興,後生可畏。馬上走過去就說:這麼年輕,真不簡單就知道來學習,很好。我們認不認識他?還不認識,就掩不住自己的高興,就大大的贊揚了他一番。結果過一個禮拜,因為我們住在一起,我看到他一些行為應該修正,當然因為我學過《弟子規》,所以我在勸他的時候也是「怡吾色,柔吾聲」,態度也很好。因為我大他很多歲就跟他溝通這件事情。結果我才一講他,他的臉馬上變了,不好看。我馬上勸到一半趕快煞車,不然可能兩個人的交情還沒建立就損害了。因為他在學校里面屬於晚輩,每個長輩看到他都說真了不起,現在就知道學習。夸到最後好話聽多了,一聽到批評的話馬上受不了!所以稱贊人要針對他的德行稱贊才不會有副作用。而德行的標準在哪?最簡單的標準、最簡單的綱領就是《弟子規》。當他對父母非常盡心盡力,你可以告訴他:你這麼孝順,懂得報父母恩。因為這跟他的性德相應,所以他會更覺得自己要更孝順。當你走到他的房間里面去,他各種東西都擺得很好,這是對東西的禮敬,恭敬心。你可以告訴他:你這麼擺,我們一看都賞心悅目,相信你平常在生活當中一定是有條不紊。你針對他的德行去稱贊,他會更自我去要求、去提陞。所以這個夸也是學問,要循著德行去夸才不會有副作用。

 qu-06  生活環境對於孩子的成長是否有影響?

環境對於一個人特別重要,尤其對於孩子的定性、他的認知知見都還沒有確立以前,環境就特別重要。

古代孟母為了給孩子一個好的生活環境,古書上有所謂「孟母三遷」的故事。

第一次搬家剛好是在墳墓的旁邊,所以常常就會做很多的喪事,孟子就學習辦喪事。媽媽一看不對勁,趕快搬家。第二次搬到菜市場的附近,孟子學習在那里賣東西,在那里賣豬肉。孟母又覺得不對勁,趕快再搬遷。最後搬到學校附近,孟子每天就到學校里面去跟人家一起讀書,這時候孟母才覺得比較心安。

假如沒有孟母去選擇一個好的環境給孟子,那可能我們的孟子就出不來了。所以一個人學問道德有成就,跟他的父母、跟他的老師、跟他所居住的生活環境確確實實有直接的關系。

 

《大方廣公益文化網》網址:http://www.dfg.cn 

《誠敬教育網路學院》網址:http://www.dfg.cn/big5/chengjing


網站導航 - 聯系信箱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