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傳統文化

 

 

 

孔子學說的實用價值

 

時人論學,一提到孔子,總是有某些人持否定的態度,他們認為,當前所需的是民主與科學,至於孔子學說,是否還有實用價值,則頗值得懷疑。究竟孔子學說現在有無實用價值,須先了解孔子學說是什麼,再論其價值如何,方不致於武斷。

孔子學說記載於十三經中,內容非常廣泛,但論語述而篇里的一章:「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可以說是孔學最簡要的綱領。此一綱領可以概括全部的孔子學說,也可以說,概括全部的中國文化。這章書,據東魯雪廬老人講授,可得以下幾點要義。

禮記中庸說:「率性之謂道」。率作循字講,循性不變就是道。性乃人人天然而有,所以中庸說:「天命之謂性」。人皆有此性,所以人皆可以為堯舜。性體安靜不動,動則不名為性,而名為德。德字的古文是「悳」,從直從心。六書精蘊說:「行道而得於心為悳」。禮記大學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又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四目屬於明明德一綱。格字依漢注當至字講,格物即是物至,此是性體初動的狀況。初動即能發覺,這就是「致知」。發覺之後,不使妄動,保持清明不昧,明則誠,即是誠意。誠而有得,心無回邪,這就是正心。這四目都是修道的工夫。道是體,德是相,兩者皆是內在。由內而外,則起作用,即是仁藝。仁是總根,藝是枝干。說文:「仁親也,從人二」。中庸,孔子對魯哀公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論語雍也篇,孔子答子貢:「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這是仁的意義,以及行仁的方法。禮記大學「在親民」所領的四目,以修身為體,然後推展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行仁的事業。辦事需要工具,工具即是藝,藝是才能,又稱為術。藝字包羅萬象,除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外,凡是百工技能,以及後世一切科學藝術,皆歸屬於藝。所辦的事業愈多,所需的工具也愈多,所以要游於藝。游如游泳,不停在一處,意思是,種種藝能皆好,只要性之所近,皆可以學。但所學到的藝能必須為仁而用,所以必須依於仁。仁出於德,德須省修不失,所以必須據於德。德出於道,道是人的本心,也就是德仁與一切藝的本源,本源不能離絕,所以要志於道。志據說文是「心之所之」,即是守道不離的意思。其實,道無處無時而不在,正如中庸所說「不可須臾離」,只要心之所之,則宇宙萬有觸處無非是道。但心之所之,須藉事相修學。修學要點,一是求知,一是實行。求知則是「博我以文」,實行則是「約之以禮」。禮記樂記說:「禮者天地之序也」。曲禮說:「道德仁義,非禮不成」,他如倫常、政治、軍備、祭祀、婚喪、教法,非禮皆亂。所以孔子學說由禮入門。

現代學術思潮,以民主科學為主流,但民主須講法治與秩序,如果不講法治,不守秩序,便無實質的民主,而法治秩序實為禮的一部分。科學有其精密的系統,最重條理與程序,因此科學的精神也與禮教一致。而且無論民主科學,在孔學體系中,都是來自道德仁,因此民主科學皆依於仁。民主依仁,則其制度更臻美善而無流弊,科學依仁,則一切尖端科技皆對人群有利無害。由此可知,孔學在現代,不但有用,而且必需,其價值自然不容否定。目前某些人所持的否定態度,如果不是他們對孔學毫無所知,便是別有成見,凡是愛護孔學與中華文化的人士皆當辨明,勿為所惑。

——摘自《儒學簡說》 徐醒民教授著

 

 前頁後頁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