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中庸篇是孔子之孫子思的著作。子思之學本於曾子,曾子本於孔子,孔子本於古圣先王,古圣先王本之於性。性是何義,中庸開頭就說:「天命之謂性」。
鄭康成注:「天命,謂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謂性命。木神則仁,金神則義,火神則禮,水神則信,土神則智。孝經說曰:〖性者生之質,命、人所稟受度也。〗」
性是吾人自心的本體,或稱本性,或稱心性,都是指心的本體而言。心的本體無思無為,離一切言語文字相。一切言語文字無法說明本體,但能就本體所含的功能或相似的意義加以解釋,由學者自己領悟。所以子思以天命解釋性,鄭注以五行五常解釋天命,都要經一番思考,方能了解其意義。
此處天命的天字,不是天空之天,但與天空近似,因為太虛空含有無盡的星辰,無盡的星辰有運行,有生滅,而太空無生無滅,亦無運轉,以此詮釋寂然不動之義。但太空是冥頑之物,本性則是靈明的心之本體,兩者須加辨別,因此加一個命字,以助學者思辨。命則生動而富活力,這就不冥頑了。以天命二字合起來研究,則知本性與冥頑的虛空大異其趣,但這個命字,在鄭氏注解里,是指人的生命而言。人生七十古來稀,長命之人也過百年左右,命終之後,何去何從,一般人都是茫然不知,這樣的生命何足配稱天命。這是一個大問題,要解決這個大問題則必須明白本性。吾人本性含藏的事物無窮無盡,此無窮無盡的事物概分精神與物質兩大種類,兩大種類各有五個要素分別發揮其基本功能,在物質部分是金木水火土五行,在精神部分是仁義禮智信五常。五行五常雖然分為兩類,但講到實際,則非心物二元論,所以鄭注「木神則仁」以至「土神則智」顯然是物質與精神在本體內所表現的功能為不一不二的圓融之義,這種功能只有隱現轉變的情況,而不會消滅。物理學家尚且有能量不滅的理論,何況含於本性的功能。古圣先王、孔子、曾子、子思等諸圣賢,無不諄諄教誨後生,令其自明本性,所以中庸開宗明義就拿這性字來開導學人。
真學問從力行中來,但須先明學理,依理而行,方能不謬。「天命之謂性」是中庸的根本學理,學中庸之道的人研究此句而有所悟,往下就能正確用功了。
——摘自《儒學簡說》
徐醒民教授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