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我」
「我」代表自己、本人。除了自稱「我」,為表示謙虛,也有人用「在下」、「鄙人」、「末學」自稱。「我」在社交場合,可能成了別人口中的某經理,某董事長,某某家,某明星。「我」也可能被人背後,冠以其他的雅號或貶稱。
「我」其實是什麼?鏡子里映照的那個面容,就是「我」嗎?在人前的表現和獨處時的行為,哪個代表真實的「我」呢?是不是總能言行一致,心口如一?哈哈鏡前,看著「我」被光學現象戲弄成奇形怪狀的樣子,往往哈哈大笑,并沒有覺得這個扭曲是對自己的侮辱。然而,在面對別人對自己的評論時,好話聽得歡喜,而對批評的話,則難以心生感激。居然敢對「我」有意見?其實,如果說的是真相,何須動怒。如果純屬中傷,那生氣也大可不必,這些話語并不能對真實的自己,加之一分損之一毫。想想哈哈鏡前,我們可以開懷大笑,那麼對於言語上的侮辱誹謗,也可以看成是另一種哈哈鏡,同樣可以含笑釋懷。
「我」,由身體和心地構成。我們一生之中,有大量的時間為身體忙碌,吃喝拉撒睡,無不是出於身體的需要。有大智慧之人,看穿身體的真相,如老子說,「吾之大患,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在他的境界,認為身體是生命很大的一個負累。而我們有時卻跳脫不開,認為身體就是「我」。時時觀照鏡子,多了點雀斑,白了幾根頭發,也會有所觸動。其實身體是我們思想活動的載體,是用來做事的。身體的好壞美丑與我們人格的完整高貴并不等同。大可不必,為了讓「我」看起來好看,看起來苗條,而用極端的手段傷筋動骨。況且,「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對於身體,我們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
身體不代表「我」,也不能由「我」操縱,我們要看清,不為身累。但是身體也確實是「我」的一部分,而且往往能反映內在的品行。相由心生。林肯先生曾說,人到四十歲後要為自己的相貌負責。慈悲善良的人,一生多為他人著想奉獻,慢慢地相貌會變得柔和親切,老來的時候面容散發出讓人倍感安詳的光芒,讓人見之歡喜。反之,如果自私刻薄,則面容也會漸漸變出相應的樣子,讓人望而卻步。所以,善於觀察和總結,社會閱歷豐富的人,能根據一個人的相貌了解這個人的內在。我們如果想讓「我」變得更好看,一定要從心地修起。
我們在遇到困頓挫折時,習慣於考慮「我」以後怎麼辦。各種問題一大堆,諸多煩惱總是和「我」分不開。乃至力求能一探命運的奥秘。其實,「命自我作,福自己求」。要看自己能得到什麼,先問自己做了什麼。「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抱怨自己壞命運的時候,有沒有反省過「我」哪里做得不對呢?我們做事是為了天下蒼生,還是為了一己之私呢?當我們希望自己好運的時候,是否也能將心比心,與人為善,成人之美呢?好的命運來自好的心地。從某種角度而言,我們所處的世界只是心地反映的一面鏡子而已。
在自己不順心的時候,很少會想到,這個世界除了「我」,還有很多人,甚至,還處在不如「我」的境況。正如,抱怨自己沒有一雙好鞋時,可能有人已經失去了雙腳。我們習慣考慮自己缺少的,需要的,但更多時候這種需要其實并不一定必要。
煩惱大多肇始於把「我」看得太重。當把「我」放下,把「我」以外的世界裝進心里,世界會變得更大。能利益大眾的人,往往得道多助。新加坡的許哲女士一生行善,救助窮人。當她被問及,您照顧別人,卻不考慮怎麼照顧自己,老了怎麼辦?她很輕松豁達地說,不需要考慮自己。我照顧別人,老天來照顧我。確實,她身體健康,頭腦敏捷,思路清晰,言談風趣叡智,百余歲高齡還認為自己很年輕,走到哪里都帶給大家一片歡聲笑語的祥和。放下了小「我」,贏得了大自在。當「我」變成了「我們」和「大家」,就會有更廣闊的人生境界。
面對「我」的靜思,是每一個人無時無刻無可逃避的功課。文中「哈哈鏡」的譬喻,令人深思回味,啟迪無窮。確實,如果我們回想過往,發覺多少的煩惱、痛苦、憤怒,均是因不滿他人對「我」的評價。而很少想到,千江有水千江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感,大家只是發表一下自己的見解而已,於「我」有何損益呢?如此一想來,不禁心開意解,哈哈一笑,多少郁積於胸中的胡思亂想,霎時煙消云散,好一片朗朗青天。
「我」的涵義何其深遠廣大,愿我們把握今生寶貴的身心,把「我」了解清楚明白,做個明理而幸福的「我」。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編輯部
www.dfg.cn
前頁
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