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處世之道人與自然

 

萬木林的傳奇故事


萬木林原山名大富山,始建於元朝末年,位於福建省建甌市房道鄉漈村與上庠村交界處,距城關約35公里,是一座久經傳奇的古森林,一座高度盛譽的綠寶庫。而它的形成是源自一位樂善好施的開明富紳。

楊達卿(1305—1378),名福興,字茂興,元明時建安龍津白塔(今建甌市房道鎮沶村)人,元末至正十三年(1353年),「早霜為害,晚禾無收,全省大飢」,建安地處閩北山區,霜凍之災更為嚴重,第二年春季災民們更是青黃不接,鄉紳楊達卿看在眼裡,急在心頭。於是聲稱要替大富山(今萬木林)上的祖墳種植風水林,誰幫他在山上種一棵樹,他就給誰一斗稻穀。周圍的鄉親們知道後,喜出望外,紛紛前往大富山種樹,你一棵,我一棵,很快整座山就種滿了樹苗。

達卿公以「植樹一株,償以斗粟」這一以工代賑的辦法,既避了嫌疑又遂了救濟災民的心願,可謂是極為叡智之舉。從災民自報樹量來領取稻穀,就足以證明楊達卿「種樹求近,積德致遠」的理念。《建寧府誌》有載:「隨山之高下曲直,皆有木矣。逾數年,木長茂,望之蔚然成林,既之森然成列。」

在楊氏家譜《東楊宗譜‧楊達卿行實》中曾記載「(楊達卿)晝寢,忽夢老人素衣策仗,自山而來曰『你所種樹成矣』,公異其夢……山之神靈有助我耶。」因此楊達卿告誡子孫,不能亂砍,不能出賣,只有在遇到幾種特殊情況纔可動用,如建學校、蓋廟宇、修橋、造船,或是捐給窮人做棺木等。當時福建行省左丞阮德柔為感嘆楊達卿這一善舉,給大富山取名為「萬木園」,並畫了一幅萬木林圖,以表示達卿植樹、賑災的功績。

如果說萬木林的出現充滿了故事性,那麼她的保護與發展,則反映了楊達卿身上那種值得傳承的人文精神。

後達卿公之嫡孫楊榮,官至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工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明稱賢相,必首三楊(楊溥、楊士奇、楊榮)。楊榮幼年時期聽到祖父的交代,銘記在心,將萬木林的起源事實,呈奏明帝,而朝廷當即派中書舍人王孟端專程前來繪萬木圖,裝演成卷,呈明帝御覽,並立檔保護,楊榮寫了《萬木圖事實記》。明少師胡廣寫了《萬木園山記》二篇文著。

今日的萬木林,從建甌市區向西31公里,方圓189公頃,擁有萬木薈集的常綠闊葉林,像一塊翡翠嵌在閩北茫茫林海之中,她就是被中外專家譽為「中亞熱帶森林博物館」、「東南奇秀」、「綠色寶庫」、「森林聖地」和「人與自然的結晶」的神奇古森林。其中古木參天、巨藤盤繞、群猴嬉戲、百鳥爭鳴,她以其獨特的森林起源、悠久的保護歷史和豐富的生物資源,為世人所矚目。

古人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楊氏一脈,自周初叔虞封於楊,因為姓氏。代代輩出聖賢。

楊氏第二十八代楊震,為東漢名臣,他既是政治家,又是教育家。他明經博覽,才學高絕。時人譽為「關西夫子」。其拒賄佳話世代相傳,今「四知堂」堂號,仍是楊氏後世子孫世代惕勵的家風核心。

而萬木林緣起的楊達卿老先生,是元朝末年當時當地德高望重的長者,為救濟鄉民能做到既行救濟之實,又不落救濟之名。實為至德之行。其孫楊榮,乃明朝太師,是名垂青史的輔國大臣。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一片豐茂的森林,向後人昭示盛德之厚報,綿遠不絕,澤及萬千後世子孫。生活在當今之世,我們也會成為千年後子孫後代的祖先,應作何行為,為子孫留下一片庇蔭的功德之林?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編輯部
www.dfg.cn

 

 

 


當前位置:首頁-人與自然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網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