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處世之道

 

 

 
 

最後的話

內德•蘭塞姆是美國紐約州最著名的牧師,無論在富人區還是貧民窟都享有極高的威望,他一生一萬多次親臨臨終者的床前,聆聽臨終者的懺悔。他的獻身精神不知感化過多少人。

1967年,84歲的蘭塞姆由於年齡的關系,已無法走近需要他的人。他躺在一間教學樓里,打算用生命的最後幾年寫一本書,把自己對生命、對生活、對死亡的認識告訴世人。他多次動筆,幾易其稿,都感覺到沒有說出他心中要表達的東西。

一天,一位老婦人來敲他的門,說自己的丈夫快要不行了,臨終前很想見見他。蘭塞姆不愿讓這位遠道而來的婦人失望,於是在別人的攙扶下,他去了。

臨終者是位布店老板,已72歲,年輕時曾和著名音樂指揮家卡拉揚一起學吹小號。他說他非常喜歡音樂,當時他的成績遠在卡拉揚之上,老師也非常看好他的前程,可惜20歲時,他迷上了賽馬,結果把音樂荒廢了,要不然他可能是一個相當不錯的音樂家。現在生命快要結束了,而自己卻一生庸碌,他感到非常遺憾。他告訴蘭塞姆,到另一個世界里,他決不會再做這樣的傻事,他請求上帝寬恕他,再給他一次學習音樂的機會。蘭塞姆很體諒他的心情,盡力安撫他,答應回去後為他祈禱,并告訴他,這次懺悔,使牧師也很受啟發。

蘭塞姆回到教堂,拿出他的60多本日記,決定把一些人的臨終懺悔編成一本書,他認為無論自己如何論述生死,都不如這些話能給人們以啟迪。他給書起了個名字,叫《最後的話》,書的內容也從日記中圈出。可是在芝加哥麥金利影印公司承印該書時,芝加哥發生了大地震,蘭塞姆的63本日記毀於火災。1972年《基督教真理箴言報》非常痛惜地報道了這件事,把它稱為基督教世界的「芝加哥大地震」。蘭塞姆也深感痛心,他知道憑他的余年是不可能再回憶出這些東西的,因為那一年他已是90高齡的老人。

蘭塞姆1975年去世。臨終前,他對身邊的人說,基督畫像的後面有一只牛皮信封,那里有他留給世人「最後的話」。蘭塞姆去世後,葬在新圣保羅的大教堂,他的墓碑上工工整整地刻著他的手跡:假如時光可以倒流,世上將有一半的人成為偉人……

另據《基督教真理箴言報》報道,這塊墓碑也是世界上惟一一塊帶有省略號的墓碑。

——本文敬摘自《善待自我源於好心態》中國華僑出版社

 

很多時候,我們倚窗遐想:假如時光可以倒流,多少的事情都將是另外一個樣子啊!譬如說,小時候不那麼嬌氣,高中時不耽於朦朧情愫而影響學業,大學時應發奮努力,更上一層樓,工作時應盡職盡責不偷懶,選擇婚姻對象時考慮更周延,平時積極鍛煉身體,不荒廢時間……如此,我們將會度過多麼健康、幸福、快樂的人生啊!

可眼下的自己,華發悄生,未老先衰,一事無成,父母垂垂老矣,而自己卻無能力孝養其身心……長夜黯然時,不禁慨嘆命運不公,多年來他人障礙,郁郁不得志,一股怨天尤人的憤懣,在胸中翻騰起伏。

而自己的現實,真的是他人、他事、他物造成的嗎?為何有人身體殘疾,卻能自立自強,成就一番事業;有人經受多年磨難,卻能在忍耐、等待中默默努力,終成大器;有人橫遭毀謗,世人誤解,卻依然意志堅定,服務社會,成為大眾景仰德高望重之人……每個人都是從嬰兒時代開始他的人生旅程,幾十年之後,各人展現的情形卻完全不一樣,有人流芳千古,有人遺臭萬年。

時光既然不能倒流,當下卻可以把握。不管以前所走的路如何,只要想到「今天就是我生命最後一天」,就應當安住於自己當下的本分,專注集中,竭盡全力,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如此才會理得心安,充實,積極,快樂,豐富,有意義的人生,就是幸福的人生。

讓我們在生命的最後,能這樣講:「不負此生,我心足矣。」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編輯部

www.dfg.cn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網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