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山先生的囑咐談起
孫中山先生,在講三民主義中『恢復中國民族地位的根本方法第二項恢復固有知識』時說:「我們以為歐美的國家,近來很進步,但是說到他們的新文化,還不如我們政治哲學完整……中國有一段最有系統的政治哲學,就是儒家《大學》中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段話,把一個人從內發揚到外,由一個人的內部做起,推到平天下止。向這樣精微開展的理論,無論外國什麼政治哲學家都沒有見到,都沒有說出,這就是我們政治哲學的知識中所獨具的寶貝,是應該要保存的。」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無論是平天下還是治國亦或是齊家,溯其根本無不自「格物」始。可惜的是,我們很多現代人對於什麼是「格物」不甚了解。這麼關鍵的根本問題難道我們不想明了嗎?
讓我們先看看明朝身兼四家(文學家、軍事家、政治家、哲學家)的王陽明先生是如何覓得其真意的吧。
王先生在十幾歲的時候,遇到老師向他介紹儒家「格物致知」的方法,於是他對「格物」的功夫大感興趣,便約了朋友,以庭院中的竹子為物,開始「格竹」研習:他們整天對著竹子沈思,想從中獲得啟示。三天後,那位朋友「格」病了;七天後,王先生也病倒了。但竹子依然是竹子,他們依然是他們。功夫未果,他們不得不放棄了。
後來他在求學道路中幾經轉折,在仕途的沈浮中幾經挫折,但始終未放棄做圣賢的理想。三十五歲那年,主持正義的王先生被宦官劉瑾誣陷,貶到貴州龍場。那里當時是萬山叢棘,充滿了毒蟲瘴氣。然而惡劣的環境終於磨出了他理性的光輝。他面對群山,無語問青天,默默地沈思。在一個深夜里,他悟出了天下萬物,本來沒有可格的地方,格物的功夫是要在心上做的啊!
這「格物」的「格」字,司馬光先生解作「格除、格殺」講。而「物」字呢?就是「物欲、私欲」。只有格除物欲、私欲的障礙,才能顯露自身清凈光明的智慧覺能。詩人不是也感嘆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嗎?
雖然,我們現代人遠比不上古人在心地上所下的功夫,但我們可以從淡化心中物欲、私欲入手,堅持不懈,必能體驗到煩惱輕、智慧長的清朗和自在。而這,於己、於家、於國、於天下,莫不大有利益。
參考資料:
1.《三民主義的民族主義第六講恢復中國民族地位的根本方法》孫中山先生
2.
《傳習錄》王陽明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