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講解(第一集)

 

2002/7/7 檔名:52-47-01 楊淑芬老師宣講  

大家好!在還沒有講《弟子規》之前,我想我們先應該建立一個正確的觀念。什麼觀念?有很多人他都誤以為在現在文明的社會,高科技、高物質享受的社會當中,傳統的文化已經不符合時代潮流。所以有很多古圣先賢所留下來的這些文化精髓,可以說是遭人所遺棄,很多人都不曉得這些寶藏它的可貴。尤其近一、兩百年來,中國遭受極大的動亂,許多的傳統文化道德都在這個蕩亂的時代當中,被破壞殆盡。尤其是道德,德教,在今天可以說是已經完全失去了。很多人也很感嘆,當今的社會不安寧,人在茫茫的人生當中,不知所為何來,可以說是茫然無知。

我們再看世界的動態,我們也可以從最近這種局勢的發展,許多有志之士也莫不為這樣的時代潮流在擔心著。

我們都知道,人一生出來,與我們最接近的就是家庭,有良好的家庭,才能孕育優秀的下一代。所以我們看到現在社會它的動亂,我們可以說源於家庭不健全。我們如何來改善這樣的社會,應該要從教育著手,而教育最根本的基礎點,就建立在家庭當中。所以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才有可能學校的教育,社會教育才有可能更進一步的發揮出來。所以在今天當中,我們為什麼要來講《弟子規》?也就是這個原由。

《弟子規》,它是一本教我們如何做人的一些基礎規范。每一個人能了解你應當如何做人,不但你個人的修身會得到進步,在家庭也能得到幸福美滿,子孫也都可以興旺,都可以得到這些良好優秀的賢子孝孫。

所以在古時候,他們非常重視兒童教育,從小就了解應該如何把小孩教好。為什麼他們這麼重視?因為小孩一生出來,他沒有受到社會的污染,他很純潔。在這個時候你好好的教他,你教他善,他就是善;你教他惡,他就變成惡。你教他讀書,他就會瑯瑯上口;你教他跟兄弟姊妹友愛,他會友愛。你講故事給他聽,他能牢牢的記住。所以如果錯過小孩這一段學習的這個時段,就非常的可惜。

我們也看到很多家長他們懮心忡忡,覺得自己的子女很難教,不曉得如何教起;也很擔心社會里頭有那麼多的誘惑,即使在家里好好教,都恐怕抵擋不住外頭的誘惑。所以在這種情形之下,如果每一個做家長的,他都有省悟之心。什麼省悟之心?有那種懮患意識,如何把自己的子女從家里、從根本做起。每一個做家長的,他們能如此做,更進一步,做家長的也學習《弟子規》,你就可以以身作則做很好的表范,讓子女來傚法,這樣可以說是相得益彰。

所以,人一生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做人;不會做人,這一生也休想有很好的成就。做人最主要的根本,從孝悌來入門,今天就開始為大家講解《弟子規》。請看課本:

【弟子規】

這三個字,我們可以很清楚的明了,『弟子』所指的就是學生,也就是父母的子弟;再廣泛來講,弟子可以說是每一個人。為什麼?我們說「活到老,學到老」,人,可以說一輩子都在學習;既然都在學習,理所當然就是學生。無論老少,大家都應該來學學看什麼叫《弟子規》?「規」是什麼意思?就是規范、道理,做人應盡的道理,做人應盡的規范。我們從這三個字,就可以了解這一本書的用意在哪里?就是教我們如何做好一個善良的人,做好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好一個有禮貌的人。請看課文:

【總敘】

一本書,它的開頭總是會有提要,提要就是總綱領。看到總綱領,我們就能清楚的知道,它的內容所講解的是什麼。所以,「總敘」就是勾勒出《弟子規》這一本書,最主要的綱領有哪幾項。

《弟子規》這一本書,可以說完全融入儒家經典的精華。從「學而篇」里頭所摘錄的一章叫「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從這一章所摘錄出來,也就是儒家教導所有學生、弟子,應該要如何盡到一個人的本分。後頭展開來看,完完全全都是教我們如何落實。我們明白《弟子規》的綱領之後,我們也要深入它的義理所在,能完全明了它的內容義理所在,我們才有辦法去落實。請看第一條:

【弟子規。圣人訓。】

我們剛剛有提到《弟子規》就是從《論語‧學而篇》所摘錄出來的,完完全全都是儒家它的經典重要所在。此地講的『圣人訓』,我們狹義的來講,可以說就是孔老夫子;廣義來講,我們都曉得凡是古圣先賢、列祖列宗,只要他們有好的典范,他們有立教於後世的,值得我們後人學習的,我們都可以稱為訓誨、訓勉。所以我們此地所講的,它是有范圍的,所指的圣人是指的至圣先師孔老夫子,孔夫子他教我們應該如何從家庭、從自身做起。他就說到:

【首孝弟。次謹信。】

首先,最重要的我們要明了要從『孝弟』著手。我們都曉得,我們的身體是來自父母,所謂「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我們既然已經深深的明白,我們是從父母那里所來,我們就應該要知恩感恩。能知恩感恩,這個孝心才會生得起來。

我們看看這個「孝」字。孝,從它的造字由來,是一個「老」字,再一個兒子的「子」,也就是指兒子背負父母,背負年紀大的父母。它告訴我們一個意義,就是代代相傳。我們要代代相傳,我們就要傚法父母,我們就要照顧父母,我們就要孝順父母。能孝順父母,我們才能稟承父母的志節、父母的志向。父母對我們的期望,我們也應該好好去落實,這樣才能代代相傳。而不是我們現在當今人所感慨的是一代不如一代。如果一代不如一代就不叫代代相傳,就一代比一代差了。我們能代代相傳,是表示我們能接受父母的教誨,我們能承傳父母所留給我們的一些德教,我們再傳下去。

「弟」,弟的意思,此地的「弟」應該讀成「悌」,在古字它是相通的,通我們現在豎心旁的「悌」。我們看一個「心」,再一個弟弟的「弟」,我們就曉得,做哥哥的他心里有弟弟的存在。什麼意思?就是做哥哥的他知道懂得來照顧他的弟弟,做弟弟的也要友愛他的哥哥,也要尊敬他的哥哥。所以悌的意思就是友愛。

「友」,古人的造字就是兩只手疊在一起。我們都曉得,兄弟姊妹都是從父母而出。在父母,視所有的兄弟姊妹,他的這個子女完全都是一樣的,都是同氣所生,就好像一棵樹木一樣,同氣連枝。子女就像枝干一樣,父母就像樹,樹本身的樹干一樣。所以為人子女的,不但要孝順自己的父母長輩,而且在兄弟姊妹當中,還要彼此友愛,相互的照顧。我們想一想誰跟我們最親?在家庭里頭,父母之外,就是兄弟姊妹。兄弟姊妹不親,又親誰?

所以圣人告訴我們,人最基本的就是要先懂得要孝;要行孝,要行悌。這兩樣你都完全明白,你能做到了,再來我們就要懂得如何修身養性。修身并不是很困難的事情。所謂「修身」,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修正自己不對的種種的言行舉止。所以接下來圣人告訴我們,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態度、我們的行為、我們的言語,一切的造作都要謹慎。簡單的講就是要有禮節,要知道制止自己不對的行為,要了解我們做任何一切事情都要合乎禮。什麼叫合乎禮?就是你內心當中,要心存有恭敬之心。

我們想到現在的人誰都不服誰,誰都高喊自由的社會里頭,人因為有這樣錯誤的觀念,自由就是為所欲為,所以社會才會這麼紛亂,家庭才會不合。家里的成員才幾個人,往往沒有辦法和睦共處,所以家庭不幸福,在社會怎麼會安定?人與人相處怎麼不會紛爭?所以懂得約束自己,懂得禮貌,懂得一切都有恭敬心,我們在立身處世方面,就可以得到和諧。人人都能如此,社會哪有不安定的這種情形!

你的修身做好了之後,我們接著還要下一步,還要再下一步,更提陞人生的境界。這個時候我們要培養愛心,培養自己的慈悲心。

【泛愛眾。】

孟子說到人皆有惻隱之心。《三字經》一開端就講「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說,人,他完完全全都有善良的本性。為什麼會有不善之人?原來都是因為後天環境的習染才造成的。所以當我們懂得克制自己的言行舉止之後,我們還要更進一步去幫助、去愛一切大眾。有道是「施比受更有福」。當我們有能力的時候,不要吝嗇自己的才華,也不要吝嗇自己的財物。如果有多余的,我們應該要及時行善,能行善的人是最有福的人。為什麼?不但你自己得到快樂,同時也幫助更多人,可以得到你這個歡樂的分享。為什麼?能解救別人、幫助別人,這是人生最大的一件樂事。所以,自古以來有說「行善最樂」;也告訴我們要有那一種愛心,沒有愛心肯定沒有辦法行善事的。

有這樣的心情,有這樣開闊的胸襟之後,我們還要再不斷的再接再厲,這個時候我們也要不斷的提陞自己的境界,就是要找好老師,找良好的善知識。

【而親仁。】

善知識我們只要能遇到,我們應該不要放棄,好好的跟他學習。我們都知道,有德有修之人,他的一切造作、他的言語、他的行為都足以為後人典范。所以當我們有碰到良師益友,也千萬不要失去,一定要好好的珍惜、學習。在當今,我們如果找不到良師益友,圣賢的典籍可以說是陪伴我們一生最好的良師了!除此之外:

【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我們所應該做的,所應該了解的,你都可以做到。你平常這些前面所提到的,你都能注意到,你都能做到,還有多余的時間,我們也不要讓時間空過,我們更應該珍惜這個時間,好好的來充實自己。

「學文」,它有多種含義,學藝文也是學文的一種。如果你在社會上工作是很專業的,你還更要再進一步的提陞,就要鉆研你這個范圍的領域上,要在你的這個職業,或者說你學術范圍里頭,還要更進一步去加強、去深入。如果你是個退休之人,我們也可以展開古籍,圣賢的典籍呈現在我們面前,就彷佛是老師一樣,它教誨我們如何向圣人學習。如果是家庭主婦,把家里的事情完完全全做好之後,我們也可以翻閱古人的書籍,或者良好的典籍,都可以幫助我們提陞。

生活的品質能提陞,人生才過得更有意義,更幸福,更美滿。如果有多余的時間,不是放在進修上面,是放在電動玩具,或者看電視無益的節目,只會污染我們的身心。我們的身心被污染,我們就沒有辦法在人生當中獲得很多古人、古圣先賢所遺留下來的一些寶貴的經驗,或者寶貴的智慧。

人應當活到老,學到老,能學習的人,是最快樂的。康熙皇帝他教誡他的子孫,他就提到人應該以勞,勞動的勞,勤勞的勞,人應當以勞為福。如果人以逸,逸就是享受,就是安樂,如果以逸為一生的重點,以逸來講,就會有災禍。

所以,我們知道圣賢他如此的教導我們,我們也應當要深思一下,我們是不是每天都在空過時間?從《弟子規》里頭,我們了解,總綱領所教導我們的五項要領,都是很值得我們重新來省思。過去我們沒有讀到《弟子規》,我們不明白;現在我們有機會讀到,我們應該重新改造自己,命運也會因此而重新過得非常的有意義。接下來我們看:

【入則孝】

第二條: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從第二條開始,所指的是從小我們在家里,應當如何扮演好一個好的子女。從哪里開始?就從父母跟子女的應對開始。『父母呼』,「呼」就是叫喚的意思。『應勿緩』,「應」就是回答,「勿」就是不可以,「緩」就是遲緩。也就是聽到父母他在呼喚、叫喚我們的時候,應該要立即的回答。

末學也曾經指導兒童讀經,講到《弟子規》中,「父母呼,應勿緩」的時候,也會問他們:當父母叫你的時候,你都怎麼回答?答案就有三個:我在、我在這里、干嘛。以回答父母叫他,回答「干嘛」的最多,幾乎占了三分之二。我再問他們:如果在學校老師問你、叫你,有沒有人敢回答「干嘛」的?沒有一個小孩子舉手。他們紛紛的說道:我們才不敢,老師!他不是媽媽,也不是爸爸。可見從小,小朋友在家里,做父母的的確也不注意,他們的回答是不是有禮貌。我們曉得,在家里不懂得禮節,不懂得禮貌,出外怎麼會有禮節?怎麼懂得要尊敬別人?所以,在第一句「父母呼,應勿緩」,做父母的也往往忽略掉,他跟子女的應對當中是怎樣的情形。

我們再看看現代的社會,幾乎已經變成了孩子呼,父母應。為什麼?因為現在大家養育子女都非常少,一個兩個。很多家庭都只有一個,所以一個就是寶貝,從小就慣他。大家寵他,父母寵他,爺爺奶奶寵他,集一身的寵愛。所以從小他就養成驕慢、目中無人的這種態度,等到七、八歲這個時候要來教他,都已經相當困難了。因為他在童年當中,在四、五年當中,從兩、三歲到七、八歲,這一段不長的時間、不短的時間,他已經養成他很大、驕慢的這種態度,所以就很難及時的把他教好。

『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在教我們的時候,父母教我們做任何事情,「行勿懶」就是要馬上動作,不可以拖拖拉拉的。我們也曉得,現在的子女功課很多,父母往往舍不得他做事,即使是家事,也都是由父母代勞。像在冬天,也曾經問過小朋友:會自己疊棉被的,請舉手?幾乎非常少,微乎其微。為什麼?因為從小就是父母幫他疊被子。由此可知,小朋友這麼小,幾乎一生出來他就在享受,父母從來沒有給他機會學習。所以等到父母要叫他做事,他難免就沒有辦法服從。怎麼以前爸爸媽媽沒有叫我做,現在才叫我做?所以他難免就會反抗。也有很多家長都紛紛感慨說,孩子真的是叫不動,叫他寫功課不寫,叫他洗澡也不洗;可是不用叫的,看電視、打電動樣樣都行。

我們也曉得,由這一點來看,我們知道從小有很多家長,他就不明白應該如何來教育自己的子弟。也有很多人,他有一個錯誤的觀念,小孩子很小,他不懂;小孩子很可愛,就讓他玩;他很天真,他很漂亮,他很可愛。什麼都舍不得,這個不是在幫他,而是在害他。過去的人,從兩、三歲會自己吃飯,會走路,就開始教育他。從父母呼喚他,就教他學習要趕快回應;從父母叫他做事,他就要及時的趕快去做。從小就要訓練,你沒有訓練,到大了他不但不會料理自己,而且精神也可以說非常的散漫。我們從很多學生的習慣,他們的習氣毛病,也可以略知一二。我們再往下看: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這個意思就是父母要知道,從小就要教育自己的小孩。教育他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到,孩子有沒有專心的聽你講。我們看現代的情形,幾乎是父母跟孩子的對應,父母講一句,孩子可能頂了三、五句。父母不說還好,一說孩子又喋喋不休,所以完完全全時代都變了。為什麼?因為從小父母在教自己的子女的時候,他沒有特別注意到他們的禮貌。一個人在家里不聽從父母的話,將來在社會上與人接觸、與人相處,也可以說很難用虔敬之心去服從別人、去聽從,或者長輩的話、長官所命令的話,可以說很難有那種誠敬之心。

所以,『父母教,須敬聽』。從小我們就要教導自己的子弟,要有這樣的態度,恭敬之心來聆聽父母所教育他的。父母從小應該要怎麼教他?如果我們要培養他的德育思想,培養他的善心、慈悲之心,我們可以講歷史上孝悌的故事,忠孝的故事,禮義的故事,廉恥的故事。每天你能講一則故事給他聽,他從聽故事當中,他可以明白什麼叫孝,他可以明白古圣先賢所有教化後人的這些典范。用故事來詮釋給他聽,他不但愛聽,從小他就建立了這些德育的觀念。

『父母責,須順承』。如果孩子他有做錯事情,做父母的千萬不可以含糊過去。尤其第一次犯錯,就要及時的糾正,所謂「慎於始」,一切都要謹慎於開始。等他事情一錯再錯,我們再來糾正他,已經太慢了。所以當父母管教自己子女的時候,也要特別注意到你的子女,他是不是愿意服從你的教誨。如果他有反抗的現象,你是不是會再加以說明?尤其現在講親子要溝通,不可以用專制的態度,在愛的教育施行下,父母有很多的權力,教導自己孩子的權力,很多都受到了限制。

所以,我們再看小孩,如果有犯錯的時候,一定要好好的教育他,讓他改過向善。也要觀察小孩子,他在犯錯之後,他會不會再犯;如果他再犯,表示他沒有順從。所以從小我們對自己的子女,對家庭的每一個子弟,做父母的要特別謹慎、特別小心來教育他們。如果這一條最基本的,我們沒有辦法把他教育好,往後他就很難,將來就很難培養出良好的這種人格。為什麼?犯錯不能接受教誨,犯錯不能改進,這個孩子怎麼教導?所以我們做父母的,對於子女的管教,應該要特別的注意。

做子女的,從小我們也要有一種心,父母對我們所說的,我們要專心來聆聽,態度要很誠懇的接納。有很多學生會跟我反應,他說:媽媽很無理,她都這樣嚴格的要求我。我就會告訴他:教不嚴,師之惰;同理,子不教,父之過,母之過。所以媽媽要你好,她才會嚴格教你;老師要你好,才會嚴加督促你。你能曉以大義,他才能知道,原來父母他嚴格的督促,完全出自於一片的慈悲之心。

所以,我們在教育子弟也要特別的謹慎,從自身做起,才能真正讓子女傚法。家里如果還有長輩在,做父母的一定也要做到「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你的子女看到,你同時也能接受爺爺奶奶的教誨,他們哪有不向你學習的?我們看完第二條之後,接下來我們看第三條:

【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

『冬則溫』,什麼意思?「溫」就是溫暖的意思。『夏則凊』,凊就是涼爽的意思。此地就是指子女漸漸稍微長大的時候,對父母應該盡的這種孝心,到底應該從哪里開始做?就是從關懷父母的起居開始。此地只有講冬還有夏,春、秋也一樣。因為冬天比較寒冷,夏天比較炎熱,父母在照顧方面會比較費心。所以此地所指的冬跟夏,并不是春、秋都不管。我們曉得年紀大的人他很怕寒冷,所以冬天在家里,對父母就要特別的照顧他,不要讓他晚上睡不好,要暖和,讓他睡得安穩。現在借著高科技的產品,我們有暖爐,所以父母在起居方面就方便多了。夏天讓父母睡得很舒爽,很涼爽,我們也可以借重冷氣機、電風扇,可以讓父母睡得也是很安適。

『晨則省,昏則定』。就是每天早上要記得起來第一件事情,就是向父母問候,問早安。同時問完早安之後,還要關心一下,昨天睡得好不好?是不是安穩?一切是不是睡得很舒服?這些都是為人子弟在家里對父母應該有的態度,還有孝敬的這一份心。「昏則定」;省,「晨則省」,「省」的意思就是安慰問候的意思。「定」也是如此,也是安慰,讓他的心情覺得很好。為什麼?能看到子女每天來問安,做父母的哪有不高興的!

做父母的,你能帶領自己的子女來向長輩問候,爺爺奶奶看到孫子也過來,他當然會更為開心。我們知道老人家他年紀大了,往往比較孤寂,比較寂寞,每天你能用笑臉來面對長輩,面對父母,父母一定也會很高興。但是我們再看看當今的環境,幾乎老人很少跟子女在一起,老人有很多都被送到老人院。他們的生活不像古代,古時候有三代同堂,甚至四代同堂,在歷史上陳昉這一家,他們有十幾代統統居住在一起,完全沒有分家,有七、八百口在一起吃飯,我們可以感受到那種溫馨的場面。

但是社會的變遷,在現在父母他往往沒有像以前那麼幸福。所以為人子女者,我們沒有辦法跟父母居住在一起,也要時時刻刻惦記著父母他的生活情形,有空應該撥個電話問候父母。假日也應該攜帶自己的子女回去探望,讓父母得到高興。回到家里,能為父母下廚做幾道可口的小菜,相信父母會吃得很高興。即使他沒有辦法跟子女生活在一起,也會覺得生活相當的幸福。

古人能做到晨昏定省,我們今人剛好恰恰相反。子女早上大部分都是父母去叫他,父母去問他,你起來了沒?好不好?完全相反。這個實在沒有辦法想象,我們實在沒有辦法想象,為什麼時代會變成這樣。所以有很多做父母的,他很感慨子女不孝。為什麼不孝?從小我們就沒有好好教他,所以長大他不孝也是理所當然的。當然我們也看見現代很多職業婦女,孩子一生出來就是褓母帶,褓母帶大了,上學。所以親子關系,母親的責任與古人相比,可以說是天壤之別,這種親子的互動很少;很少,子女對你沒有親切感。既然沒有親切感,他又如何來孝敬你?更何況從小又沒有好好的教他,所以長大養成他不孝,那這個也真的是理所當然。

所以當我們看到古人的孝心,古人的孝行,我們今人看了,雖然我們也深覺現在的環境的確與古人不同,但是我們可以傚法他們的精神。什麼樣的精神?關懷父母的精神不變,體貼父母的精神也不變。如果我們朝這個方向去做,也可以算是孝順了。我們再看: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這里也講到出門一定要跟雙親稟告。孔老夫子他講「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什麼意思?當父母都在家里的時候,如果你有事情要出去,一定要向父母稟告,不管你去得遠或者近,也一定要講明我到哪一個地方,好讓父母找你方便。尤其現在的社會環境很復雜,治安也沒有以前的好,所以為人子女一出門就一定要向父母稟明到哪里,或者說到同學家,到哪一個地方,什麼時候回來,都一定要向父母稟告。為什麼?絕對不能讓父母為我們的行蹤擔心。

『反必面』,回來的時候,也要跟父母報告講明。「面」就是要面見父母,讓父母看到你安全的回來,讓父母得到寬心。

『居有常,業無變』。這個「居」就是居住,居住的地方,「常」就是要固定。我們都曉得,子女長大以後都會到外面工作或者求學,一旦我們如果在外面已經立業或者成家,我們也要讓父母寬心。我們所居住的地方要讓父母曉得,不要經常變換,讓父母擔心兒女在外頭居無定所,好像到處漂泊流浪一樣。所以為人子女,如果在外面讀書求學,或者經商做事,我們也要讓父母知曉我們居住的地方。

除此之外,「居」就是我們生活起居,除了要居有常之外,居住有一個固定的場所之外,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也要有規律。有規律的生活,才有健康的身體。如果你不懂得節制,不曉得如何保養自己的身體,生活不正常,也會讓父母為我們擔心。這個也是為人子女所應該特別注意的。尤其在現在的社會里頭,幾乎子女長大之後,都是自己在外居住。在外居住不會照顧自己,那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為什麼?人要懂得會照顧自己,你才有健康的身體、才有良好的精神,你要創業,你要做任何事情,你才有那種體力跟精神。

『業無變』,這個「業」,我們可以說事業、學業,或者說你的工作。我們曉得有很多人心如果不定,工作三、兩個月,他就很想再換一個工作,這個都是不對的。學習任何的才藝,或者我們求學的過程,我們也要專注,一門深入。一門深入,我們這一生才有成就。如果沒有定心,不能一門深入,可以說將來一事無成。所以古人告訴我們「一切法得成於忍」,這個「法」的意思,就是一切任何事情的成就,都是你要能忍耐下來;你沒有這個忍的功夫,你就會經常變換。人無定,事業經常更換,父母當然也會為你操心,這個都是為人子女應該要避免的。

我們看到「冬則溫,夏則凊」,一直到「居有常,業無變」,也告訴我們長大之後,我們應該要如何來孝養父母。從冬溫夏凊、晨昏定省,它已經逐漸告訴我們,長大之後,你的方向應該要如何的孝敬父母。在我們日常生活起居,也應該要懂得如何來照顧自己,生活方面事業方面都應該懂得自己如何來安排規劃,以免讓父母操心。能做到這樣,才算是真正的一位孝子。

今天時間已到,我們就講到第三條,下一堂我們從第四條開始為大家講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