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家庭教育

 

 

 

兒 的 父 親

引言

綻放的花朵,離不開大地的哺育、雨露的滋潤、陽光的照耀。進而,在我們每個人成長的歲月里,讓我們記憶深刻、感動、感恩的事情,相信每個人都有許多,也講不完。親愛的朋友,請放緩我們邁進的腳步,給自己一點時間,靜下心來,放下心中的喜悅與煩惱。回過頭來,看一下我們曾經留下的腳印,問自己今日擁有的健康、幸福、快樂,它們的源頭在哪里呢?那就是我們的父母——兩位平凡而偉大的長者。

兒出生在東北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祖輩都是種田人,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稼生活。過去,爺爺曾在田地大戶家中做過長工,勤勤懇懇,做起事有規有矩。如今,在父親身上依然能看到爺爺的身影,爺爺把勤儉、耐勞的家風留給了父親。

父親出生在解放以後,念過初中,畢業後應徵去了部隊,成為一名軍人。聽父親講,走的那天送的人很多,胸前戴了朵大紅花!退伍後,就和爺爺一起經營我們的老家。

這樣的田稼生活,一晃就是幾十年。從春到冬,家里田里,父親倍感種田的辛勞,「自己這一生種地也就認命了,苦點累點都不怕,怎麼也不能讓我的下一代再受這種苦了。」這是父親對我幸福未來的期許,這也是父親對我無私無我的愛。我相信、也感受到這句話絕不是我十歲、十五歲、二十歲時,父親才說的,而是從我出生的那一刻,或是抱起我的那一刻,對我一直這樣期許,幾十年來一直沒有動搖過,直到今天。

讀書,是我們父子共同選擇的一條路。從念高中到今天,已有十二個春秋過去了,陪伴父母的時間越來越少,最近也有五個春節沒有陪在二老的身邊了,帶著為人子女的這份愧疚,我九月份回到了老家。

父親已是滿頭白發,看到久久離家的我回來了,他沒有任何的責怪,說:「快放下包,吃你媽給你包的餃子。多吃點,自己家人還見外。」熟悉的聲音,像火一樣溫暖我這顆游子的心。「身體不好,有沒有吃藥?」「在外面吃的怎麼樣,飯菜可不可口?過年有沒有吃餃子?」「過生日,自己有沒有出去買兩個雞蛋?」「有沒有換洗的衣裳,身邊有沒有御寒的棉衣?」「住的地方怎麼樣,冬天有沒有暖氣?」「男人腳下怕涼,有沒有腳底多墊幾副鞋墊?」面對父親一連串的問題,我一五一十的做了回答,告訴他我都是怎麼做的。父親聽了後說:「對,一個人在外,父母都不在身邊,要學會自己照顧自己。」

解放初期的災荒年,飲食不好,父親身體至今不好,時常會胃疼,加上農村的大事小事又多,臉龐瘦瘦的,膚色黝黑,臉上留下了許多皺紋。父親習慣忙完外面的活,躺下來休息一會兒,我也習慣坐在父親的身邊。今年這次回家,是盤腿坐在父親的身邊,我想對父親說:「爸,您的兒子長大了。」父親會意的笑,順手扔一個枕頭,「來,大兒子,躺會兒。」作為兒子,我知道父親的想法,他是想親近已經長大,但又還沒有長大的兒子。

父親用手梳理兒子的頭發,笑著說:「唉,傻孩子,你說爸能不老嗎?你都這麼大了,一晃二十八歲了。」「兩歲那年,你媽帶你弟弟去姥姥家,家里就剩咱爺倆,你扯著我的衣服,剛會講話,要吃雞蛋糕,怪可憐的。我就做,忘放蔥花了,水也加少了,結果做成蜂窩了,你吃的很香,最後全吃光了,還想要……」「還有一次,那是你幾歲了,和智宇(弟弟)在井邊玩兒,把水瓢掉到井里去了,氣得我打了你一巴掌。你一下就哭了,邊哭邊說:『爸,下次我不敢了。』就那一次,打完我就後悔了。孩子還小,不懂事,怎麼能打呢?以後怎麼生氣,包括你從軍校退學,都不打了。」

父親的話語是甜甜澀澀的,甜的是幸福,是盼兒長大;澀的是打兒的自責,是兒未成器,是放棄軍旅美好未來的那份惋惜。在甜與澀中,父親笑了,他說:「幸福是人自己創造,有人就有好的將來。」

爸,事實上,這些事在孩子心中,早都忘記了。什麼時候忘的?摸摸屁股不疼的那一刻,就已經忘記了,過後再來到父母面前,什麼也沒有發生過。然而在父母的心中,卻耿耿於懷了幾十年。雖然父母沒有向兒說對不起,但他卻記在心中,想著如何做可以彌補這份愧疚,這就是父母的愛。兒子不孝,直到今日才認識、理解到父母那份愛子、念子之心,父母心中還有對兒的擔懮,是孩兒的不孝啊!

看著慈祥的父親,兒笑著說:「爸,這事我早都忘了。」

我只記得,春季種地的時候,和您一起裝水澆地,趕著咱家的大黃馬,春天風大,塵土落滿了您的臉。您教會我下種,一個坑要下三顆種,一個帶芽的,兩個不帶芽的,蓋上土,用腳踩一下。那時候,我做您的右手。

夏天鏟地的時節,我和您走在田地間,您告訴我這是什麼苗、什麼草,那是什麼苗、什麼草。拔除的是草,留下的是苗,壓住苗的根部再拔草。那時候,我做您的左手。

草木枯黃,大雁南飛,那是秋收的季節。塵封一年已久的鐮刀再次鋒利,您把握刀的方法,用刀的技巧,手把手地教給了我。一片片玉米田變成金黃,望著落日,伴著火一樣的晚霞,群星閃爍,北斗明亮,唱著您熟悉的《打靶歸來》,領著您的兩個兒子,把一車車玉米運回家中,那時您對兒說:「這麼大的玉米棒子,是我和你媽,咱家四口從春種到秋收的付出啊!咱家的口糧、老黃馬,全靠它了!」「你糊弄地,地就糊弄你」,是您教兒做事的態度,腳踏實地,真干才行。那個時候,我做了您的雙手。

黑色的大地,楊樹下堆積幾片殘葉。一夜之變,推門已近數尺雪。您趕著馬車,您和咱家的老夥計,咯吱咯吱地走在晶瑩剔透的冰雪大道上,向蘆葦塘一步一步走去,那是您為即將到來的春節去張羅一車新柴。「春節,家里來的人多,新柴火旺,你媽做飯快。」那一次很榮幸,您帶上了我,餓了,就吃媽媽做的凍豆包;渴了,吃上一把雪,或是一塊河冰,那時候您教會了兒什麼是自強、自立。那時,兒做了您的小大人。

「兩個兒子,手心手背都是肉,哪個不疼,哪個不愛,哪個不牽掛啊?」這是您和媽媽共同的心聲。「養兒為防老」這一句家常話,兒卻從沒有聽您提過半個字,您總是說:「大兒子,錢要省著花,不用惦記家里,家里有錢,不要往家里寄錢。存起來,攢著娶媳婦用。」有錢?卻連買些水果都舍不得。二十年來,家里不見有半分余錢,多半是借東家還西家,媽常說:「錢到咱家也就是熱熱手心。」家中的境況,兒的心中有數啊,您和媽是什麼樣的人,兒也清楚。家人平安,是您的心愿。媽講,「咱家就四口人,你爸啊,不喝大酒,不耍大錢,不打撲克,大門不出,二門不入,你們倆要好好向你爸學,什麼事都要忍,你四爺常講:和為貴,忍為高。咱家是什麼樣的家庭,不要惹事,讓我和你爸省點心!」兒子成家,是您的心愿,「有一天,我和你媽離開人世了,有一個人能在你身邊,知疼知熱,我和你媽也就知足了!」

感恩父母帶給兒純凈的田稼生活,父母并沒有因為是大兒子,小兒子而寵我們,而是教會我們許多。「見到屯鄰,老親少友,該叫大爺的叫大爺,該叫叔的叫叔,該叫啥叫啥,往那一站,別像木頭疙瘩!」父親會講解這其中的親戚關系,使我們做晚輩的不至於很茫然。家里來人,送往迎來、端茶倒水、談吐應對、禮尚往來,這些家中之事,父親都會點滴的告訴我們。

「到人家里,坐會兒,陪人說會話,別放下東西就走!」父親是老師,不但教兒如何做事,而且也教兒做人道理,「當面教子,背後教妻。」孩子犯錯,要及時糾正,不應拖延時間;而妻子已是成人,要留有薄面,應在只有夫妻兩個人的情況下規勸妻子。父親也為我們晚輩講解家族的歷史,「我和你伯父,雖然是兩個姓,卻是一母同胞,不要把伯父一家人當外人看,姓只是一個代號。」「我們兄弟,就像你們哥倆一樣,父母都離世了,誰親呢,還是兄弟!」這是父親為什麼要生兩個孩子的原因,「兩個孩子有個伴,有個照應。」這是父母對兒的愛,他們的眼光比兒長,比兒廣闊,念念為兒。

父親是個孝順的兒子,在父親小的時候,奶奶愛好刺繡。在奶奶的影響下,父親喜歡上了畫畫,「富貴牡丹」、「傲雪寒梅」、「孔雀開屏」、「松鶴延年」是父親的魂。奶奶晚年囑咐父親,「老兒子,媽喜歡畫,你能給媽的壽木上畫點花嗎?」

父親選了二十四孝圖,其中選了六幅,畫在奶奶壽木的兩側,那是父親的神。奶奶離世的那年,孫兒9歲,如今奶奶壽木上的孝子圖依然光澤鮮艷。

爸、媽,兒已長大,咱們家的好日子才剛剛開始……

感謝邢老師供稿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編輯部編輯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