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谷背簍
原谷是春秋時陳留一帶人。他9歲時,祖父已經年老不能耕作了,父母厭惡祖父,商議將祖父丟棄荒郊野外。原谷聽說後,跪在雙親面前求情,遭到斥責。
次日清晨,父親命原谷抬簍,把祖父丟棄荒野。在路上,原谷抬著簍子走在前面,一邊走一邊回頭望望祖父。風燭殘年的祖父坐在簍子里,神情黯淡,表情呆滯,注視著頻頻回頭的孫子。
將老人抬到荒野後,父親命原谷拋掉簍子回家。原谷不僅不拋掉簍子,反而把簍子緊緊地背在了身上。父親不解地問:「要這個破簍子乾啥?」原谷一本正經地回答:「等您年老了不能耕作時,我好用它把您也送到這里來。」
父親聽了當即怒道:「小孩子,怎麼能跟大人說這種話?」
原谷反駁道:「兒子應當聽從父親的教誨。您能這樣對待爺爺,我為什麼就不能用同樣的方法對待您呢?」
原谷的話使父親大為震驚,繼而羞愧難當。他跪倒在父親面前哭求饒恕,帶著愧色將老人抬回家中,精心贍養,孝敬終身。
原谷年方九歲,在今天,也正是童蒙初開,初識文字的小學生而已。然而他的行為卻讓我們訝然,繼之敬畏,再內省於心,則是堂堂七尺之軀,行而不如孩童乎?
孝,是做人之根本。父母賜予我們生命,撫養我們成人,《詩經•小雅》歌曰:「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詠唱於懷,常使人熱淚盈眶!飲水尚需思源,為人怎可忘本!
原谷天性未泯,惻隱存心,是不忍棄祖父於荒郊也,是不忍父母有不孝也,所以跪而求之情。既而抬簍於荒郊,簍之不舍,留待後用之語。本是童言無忌,直抒其心。而是非善惡、因緣果報,卻已在其中矣!
一只簍,今棄祖父於荒郊,上行必下效,是子亦當棄父於荒郊。有如是因,得如是果,邏輯簡單,卻振聾發聵!我們於生活中,恰好容易忽視的便是這一點。我們上對父母,往往隨順脾性習氣,當孩子長大成人,這些脾性陋習,便會報在我們身上。
故,家庭教育,最至要者在於身教。我們一思、一言、一行,需謹慎自持,常常能省思到其中的深遠影響,才能為幸福美滿人生畫一個圓滿句號。如果想到自己的毛病習氣,如此代代相沿襲,子孫惡性循環,家族恐怕日漸衰敗,上對不起先祖,下愧對子孫,如能思量,克己復禮,改過向善,惡習從我而斷,相信命運、家運也會因此而轉。
百善孝為先,原谷九歲直心諫父,而其父幡然悔悟,改過自新,既成全了父親的孝道,也使得時人和千秋萬代的後世子孫深受其益!我們年滿弱冠,或已為人父母,怎可不省思言行,防微杜漸,行而不如孩童呢!
本文敬選自《中國敬老故事精華》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編輯部
www.dfg.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