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家長,您想傾聽孩子的心聲嗎?
  可愛的孩子,你想知道父母對你的關愛嗎?
  《萬名母子簽名寄言》滿載著母親的叮嚀,抒發著兒女的情懷。在寄言里,母愛的涓涓溪流滋潤著孩子的心田,母與子感受著彼此的心跳。寄言以萬名母子的心聲來呼喚真、善、美,以母愛的情懷來激發孩子的孝敬之心,以母親的渴望來激勵孩子的成才之志。手捧《萬名母子簽名寄言》,母親和兒女們將共同分享人類情感的永恒。
  十個月的期待,使女性成為了母親。母愛不僅孕育生命,更孕育著希望,但是孩子能否實現母親一生的希望?我們相信,《萬名母子簽名寄言》會成為家庭教育的良師益友,幫助更多的母親實現一生的期盼!

本欄目選摘《萬名母子簽名寄言》里的真情表白,喚醒人們至親至善的本性,讓愛的暖流滋潤每個人的心田, 讓世界充滿愛。

媽媽,我想對您說:緣分使我們組成了特殊的家庭,雖然我們沒有血緣關系。為了我們生活得像其他孩子一樣,皺紋已過早爬上了您的額頭,白色已在您的頭上慢慢紮根。您舍去了自己生命中美好的一部分,化作對我們的關懷、教導、希望與寄托。十幾年來我們讀懂了您的心。媽媽,我們需要您,我們永遠都是最愛、最愛您的好孩子。

——女(學生)張秀萍/杜靜/柳絮

生活是蜿蜒山路,有坦途,更多的卻是坎坷,你要堅持;生活是綿綿江水,有愛的纏綿,也有恨的波濤,你要寬容。堅強、誠信、善良、博愛,是做人的準則。女兒,切記!

——女(大專)教師白麗暉

我不期望你成為精英,我不會給你壓力。我只要你成為好孩子,做個快樂的普通人。

——女(大學)公務員白春蘭

人活著不是為了得高分,上好學校,當大官,發大財,而是為了學會做人的道理,掌握生存的本領,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女(干部)畢淑琴

世界上最真、最深的是母愛!母親把自己的一生都給了孩子。敬愛的母親啊,您放心吧,您的女兒不會讓您失望的!

——女(學生)12歲蔡文靜

母愛的偉大之處,在於能包容一切,無論何時何地,我們擁有母愛,就擁有幸福和快樂!

——女(中專)教師陳錦輝

您是生命之源,您是骨肉之本;您是最初的愛,您是最真的情;您呵護我成長,您引領我航程;您把文明傳遞,您把民族延續。這就是您——母親。

——(學生)陳川

感謝媽媽像太陽一樣溫暖著我,照耀著我,使我能在和旭的陽光下快快樂樂地健康成長,謝謝媽媽給我的幫助,我會愛您的,您是天下最好的媽媽。

——女(學生)12歲鄧浩

爸爸:您太關心我了。我剛剛出生兩個月,您就和我的親生母親離婚了。是您一個人把我養大的,多難啊,我一定不忘您的養育之恩。

——男(學生)10歲段加寧

媽媽:您辛苦了!這麼多年來,我沒有關心過您,而您卻默默地為我奔波著、勞累著。當我看到您那憔悴的面容時,我真想對您說:媽媽,您辛苦了!媽媽,我愛您!

——女(學生)12歲范婷婷

當我遇到挫折時,是您給了我安慰和重新站起的動力;當我傷心時,是您體諒我、開導我。啊!媽媽,您含辛茹苦培育我,我要發奮學習,報答您的養育之恩。

——男(學生)12歲范波

世界上最無私的愛就是母愛,是她給了我生命,撫育我長大,母親的恩情情似海深。作為子女,我應該孝敬母親,為母親獻上我最真誠的一份愛!

——女(學生)10歲耿慶嫻

親愛的媽媽:我是您生命的延續,更是您未來的希望。您的教誨,就是我成長的座右銘;我未來,就是您心中燦爛的陽光。

——男(學生)12歲郭經緯

母親用她的乳汁將我養大,以善良的言行培育我純潔的心靈。她傾注了全部心血,使我成為健康有為的人。母親,我衷心地謝謝您。

——男(大學)12歲吳黎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是我做人的標準。你人生的路很長,面對的誘惑、挫折會很多,希望你是一個堅定、勇敢、誠實、善良的人。

——男(學生)12歲范波

當我遇到挫折時,是您給了我安慰和重新站起的動力;當我傷心時,是您體諒我、開導我。啊!媽媽,您含辛茹苦培育我,我要發奮學習,報答您的養育之恩。

——女(大專)保險霍麗丹

媽媽:您歷經痛苦生了我,又用自己的奶水哺育我。我的成長過程布滿您的艱辛。媽媽啊!我一定做個品學兼優的孩子,讓您放心、快樂

——男(學生)12歲李青

媽媽:永不褪色的是您默默的關懷,無窮無盡的是您深深的愛心。那愛不會隨著光陰而流逝,那愛將伴隨我到天涯海角直到永遠。祝福獻給我心愛的媽媽。

——女(學生)12歲劉希

媽媽:我很想很想對您說一聲:『謝謝您!』我欠您的太多了,這輩子恐怕也還不清,我要用我的真實行動來報答您對我的愛。祝您萬事如意!

——男(學生)11歲劉小晴

人生的道路遙遠漫長,怎能一帆風順、事事如意?失敗乃成功的階梯!昂起頭來,孩子!努力追逐理想和前途,要時時擁有自信的笑容。

——女(大專)軍人劉新煥

無論你現在做什麼,將來做什麼,首先你要學會做人,做一個樸實善良的人。只有這樣,你才能走好以後的路。

——女(高中)任秀明

——摘自《萬名母子簽名寄言》(人民教育出版社)


<<返回

上一頁 下一頁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