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子心切 勸善勸學

——《遺詔敕後主》讀後感

劉備(161~223),字玄德,是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他早年喪父,與母親販履織席為業,喜好結交豪俠。東漢末,募兵鎮壓黃巾起義,先後任安喜尉、高唐令、豫州牧、徐州牧。因為曹操所迫,兵多潰散,暫投劉表,屯兵新野。後得諸葛亮輔佐,聯合孫權,大敗曹操於赤壁。因取荊州,并得益州和漢中,與魏、吳形成鼎足之勢。曹丕廢漢獻帝之後,劉備也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

章武三年(223)四月,劉備病情惡化,從成都招來丞相諸葛亮,以後事、劉禪、江山囑托。二十四日(6月10日),劉備病故於白帝城,享年63歲。

此篇是劉備死前告誡其子劉禪的遺詔,其言辭懇切,令人莫不動容。有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臨終前所說的話常至誠懇切。而這臨終的諄諄誨勉,也表達了劉備對於其子的愛護之心。

「人五十不稱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復恨?」人能活到五十歲,就不被稱為夭折,劉備年過六十,面臨死亡,內心也沒有什麼遺憾。只是「不復自傷,但以卿兄弟為念」,不為自己感到悲傷不舍,卻對孩子念念不忘,不忍放下。這一句看似平淡安然的話語里,蘊涵了多少父親對孩子的深情厚意。可憐天下父母心,在咽下最後一口氣前,仍不忘對孩子進行殷殷叮嚀。

雖為孩子掛念,但劉備接著又說:「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射君說諸葛亮贊嘆劉禪才智的逐日提升,超過所期望,這令劉備頗為心安。其實,劉禪的資質,劉備與諸葛亮均心中有數,但為讓劉備無所牽掛,諸葛亮不僅擔起托付重任,還稱贊劉禪智慧器量,以此流露出的君臣情義,同樣令我們敬佩。

劉備於是放心將劉禪托付於諸葛亮,并且勸勉孩子「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明知其子品行,劉備仍用愛心勉勵孩子努力上進,從中可以感受,父母師長對晚輩的愛護是何其深刻。

文中,劉備勸劉禪最重要的一句話,便是「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古人教子,常以德為根基,因為唯有賢德之人,才能服人。因此,劉備力勸孩子要去惡從善,哪怕微不足道的一點小善,都不要輕視而不做;哪怕一點點的細小惡行,都不應放任去做。這也是劉備愛子的表現,因為「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只有謹小慎微,才不至於釀成大禍。更何況,積小善能成大善,德行操守也將在行善中提升。以此足見劉備教子眼光深遠、有智慧。

劉備自謙,自說「汝父德薄,勿效之」,請孩子「可自更求聞達」。讓孩子親近聞達之士,向有名望的人學習。說來,劉備當初能屈身前往隆中拜訪諸葛亮,三顧茅廬,以至誠感化諸葛亮出山相助,其智慧德行非同一般。然而劉備仍說自己德薄,引導孩子向有識之士學習,更顯出劉備的謙遜,及對孩子未來思慮的長遠。

父母,不可能一輩子陪在子女身邊,當父母離去,孩子如何在這個世間更好地生存、發展?此時,父母替孩子想的常是更加深遠的地方。劉備沒有跟其子說什麼打天下,建功立業,只耐心勸導他從善,多讀書,向有志之士學習,還列出了書籍的科目,用心可謂細致周到。真正愛子,并非遺留什麼金銀財富,又或什麼地位權勢,而是真切囑咐孩子,力行善事,去掉惡行,提升道德。

短短的幾行遺言,卻含藏了父親深沈的愛子之心,令我們讀來也深受感動。劉備貴為君,教子尚且重善重學,我們教子,又怎能令孩子趨於名利權勢,不將道德擺在首位呢?進而,我們身為子孫,面對祖先的遺訓,又怎能不記在心上,時時提醒自我改過向善,提升德業呢?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編輯部

www.dfg.cn

 

 

大方廣網站
  網站導航 - 聯系信箱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