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科技之光

 

人性本善找到科學根據

嬰兒天生有助人的欲望

  人性本善還是性本惡?這已經是壹個爭論了上千年的話題。但最近,科學家幫助人們找到最終答案。據美聯社3日報道,在壹個實驗中,科學家手裏的衣服夾子掉地上了。他不用擔心,壹個剛學會走路的孩子會過去幫他撿起來,並且還給他。這個簡單的實驗證明,僅有18個月大的孩子也具有幫助他人的無私品質和能力。

  科學家意外的發現,嬰兒竟然個個都是助人為樂的「好兒童」

  德國壹家人類進化研究所致力於尋找人類大腦發育的過程,以及人類協作精神產生的源泉。科學家在實驗室中研究壹群嬰兒面對各種環境時如何反應協作。他們意外地發現,嬰兒竟然個個都是助人為樂的「好兒童」。

  心理學研究員每天在壹群剛剛會爬的嬰兒面前作簡單的動作,比如用夾子掛毛巾,把書壘成堆。經過壹段時間,研究員會故意笨手笨腳地搞砸這些最簡單的任務。比如把夾子掉了,或把書堆碰倒了。此時實驗室24個嬰兒在幾秒鐘之內,同時都表現出要幫忙的意思。

  根據研究錄像,壹個裹著尿布的嬰兒看看研究員的臉色,又看看掉在地上的夾子,馬上明白了是怎麽回事。他手腳並用地爬過來,抓起夾子,推到研究員腳邊。看起來急切的要把夾子遞給研究員。嬰兒都表現出同樣的熱誠,似乎非常願意幫助笨手笨腳的研究員。

  在整個實驗過程中,研究員從來不主動要求嬰兒幫助他,也不說「謝謝」之類的話。因為如果做出感謝等表示,很容易改變研究的初衷,使嬰兒在幫助人的同時期望回報。所以整個研究中,嬰兒完全展現了真正的利他主義精神,助人而不圖回報。

  嬰兒表現出利他主義的心理證明助人為樂是人的天性使然

  3月2日,負責該項研究的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人類進化研究所的研究員沃內克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人類利他主義天性的研究成果。沃內克說,這項研究通過觀察人腦復雜的發育過程,揭示出人類「利他主義和合作精神」是如何產生。

  沃內克提出,嬰兒表現出利他主義的心理至少需要具備兩個條件。第壹,嬰兒大腦發育出足夠的認知能力,可以判斷別人的真實意圖。第二,嬰兒發展出「親社會傾向」,渴望融入社會。壹般來說,嬰兒到18個月大甚至更早就會具備這兩個條件,擁有了助人為樂的品質。

  不過沃內克補充道,嬰兒助人為樂是有條件的。嬰兒們會判斷人們是否真的需要幫助。在實驗中,如果研究員故意把書碰倒,把夾子丟到地上,嬰兒們通常不會伸出援手。

  在人類社會中,研究者處處可以找到人性本善的證據。人們為慈善機構捐款,盡力保護環境,在地鐵上為老人讓座。這些行為除了獲得自我滿足感,通常不會有任何實質回報。可見助人為樂是人的天性使然。

令科學家不解的是,人類是動物界惟壹具有利他行為的動物

  科學家得出人類行為的結論後,又把目光轉向其他動物。結果發現,人類是動物界惟壹具有利他行為的動物。

  雖然自然界的很多動物也會互相協作,但往往帶有實質的目的。有些動物會成群結隊覓食,共同抵抗捕獵者。靈長類動物如大猩猩甚至擁有更多人性化的壹面。曾有報道,壹個3歲的男孩掉進大猩猩籠子裏,大猩猩親自把男孩遞出來。

  科學家試圖找到大猩猩這種利他主義的動機。他們曾仔細研究了與人類最相近的動物大猩猩的行為和心理。在三四歲大猩猩身上做同樣的撿東西實驗。結果發現,大猩猩也會撿東西,但缺少主動性。大猩猩的助人動作只限於撿起來,不像嬰兒那麽急切。

  而且如果援助動作比較復雜,大猩猩就會無動於衷。它們不會費勁去撿掉在盒子裏的東西。加利福尼亞大學人類學家瓊·希爾克說,如果大猩猩能夠明白人的意圖,也願意幫助人。但它們助人的理由和嬰兒絕對不同。

  編輯: 紀驚鴻

  本文摘自2006年3月北京科技報

   編後語:現在有人將「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話掛在嘴上,為自己自私自利的行為找借口。殊不知,「人之初,性本善」,人人皆有惻隱之心,有好善好德之心,有助人為樂之心,這是人的本性,天良啊!違背本性而動,逆自然之道而行,只會活得越來越郁悶、道路越走越窄、離幸福越來越遠。

  回歸本性,道法自然才是我們自己最明智的選擇。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編輯部
www.dfg.cn

返回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網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