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每周一字

 

 


 

<形聲>字

小篆「紅」:從「糸」,工聲,本義作「帛赤白色」解(見《說文解字》許慎著),徐灝氏謂「赤中有白,蓋今人所謂桃紅」;朱駿聲氏謂「素入於茜則為紅」;乃指絲織物之紅色而言,故從「糸」。

一、讀音為「hónɡ」(洪)時,其義有:

1. 淺赤之色曰紅。例如杜牧《江南春詩》:「十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

酒旗風。」

2. 紅花曰紅。例如張籍《唐昌觀看花詩》:「新紅舊紫不相宜,看覺從前

兩月遲。」

3. 紅色器物曰紅。布帛。例如《論語•鄉黨》:「紅紫不以為褻服」。

汁液。例如張協《七命》:「沬如揮紅汗如振血。」

衣服。例如白居易《采薪女詩》:「一種錢塘江上女,著紅騎馬是何

人?」

4. 紅色容顏曰紅。例如王勃《臨高臺詩》:「歌屏朝掩翠,粧鏡晚窺紅。」

5. 紅顏女子曰紅。例如《浣紗曲•打圍》:「拚沈醉倚翠偎紅。」

6. 紅利,工商業除去開銷以外之盈余,略稱紅。例如:分紅。

7. 古地名,春秋時魯地。

8. 姓,漢楚元王子紅侯劉富,其子孫以國為氏。

9. 紅色。例如唐彥謙《玫瑰花詩》:「不知何處意,深淺兩般紅。」

10. 紅色的。例如:紅玉、紅茶。

二、讀音為「ɡōnɡ」時,其義有:

1.名詞。工作,曰紅,通「工」。例如《漢書•哀帝紀》:「『織綺繡難成,

害女紅之物』注:『紅亦工也。』」

2.喪服名,通「功」。例如《漢書•文帝紀》「『服大紅十五日,小紅十四

日』注引服虔曰『皆當言大功、小功,布也。』」

 

紅,是一種鮮艷的顏色,象徵著喜慶。

自古以來,逢年過節、婚嫁喜事,從張燈結彩,服裝用具,裝飾配備,無不用大紅的顏色來體現喜事的豐采,不僅表達了對節日的祝賀,內心的喜悅也從紅紅的喜氣當中散發出來。這象徵吉祥的紅色,也綿延地傳遞了恒久的喜慶氣息。

桃紅又見一年春,捎來的是,春來花紅柳綠,奼紫嫣紅的景色。因此在騷人墨客當中,「紅」也常為詩人的最愛,把「紅」發揮得淋漓盡致。看那朱熹《春日》:「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文同的《約春》:「紅情綠意知多少,盡入涇川萬樹花。」寫盡春天景色的艷麗多彩。然而「醉貌如霜葉,雖紅不是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卻道出了秋紅的另番韻味。這深艷的紅葉,比起春天的紅花更加炫燦奪目,在蕭瑟的秋日,展現了深紅的壯麗景觀。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含苞的嬌嫩,綻放的艷麗,終有謝落之時,此刻豈是無情,那是延續花樹生命成長的動力。落紅,更沒有忘記樹根的哺育,它寧愿化為春泥,來回報花樹的養育之恩,等待來年的綠茵。萬物生息的變化,充滿著濃郁的情感,深深體會才能了然原來花草樹木也有這般的情義,令我們不由肅然起敬。

「一粒紅稻飯,幾滴牛頷血。」一粒紅米飯,要用幾滴血汗換取。農民的每一滴血汗,滴露到土地,才凝成這一粒粒寶貴的稻谷。多少的辛勞,多少的血淚,才換來今天豐盛的食物。感恩這血汗的凝聚,辛勞的成果。

人逢喜事精神爽,大家也愛以紅來形容人的飛黃騰達,好比「紅光滿面」事業得意,「紅得發紫」備受寵愛,「紅極一時」名氣響亮,都是喜事連莊的象徵。但「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也提醒了我們「紅得會發紫,紫得會變黑」的道理。所以,人不能得意忘形而胡作非為,否則便會埋下災禍之因,紅也會由此而變黑,由燦爛而走向灰暗。

古來紅顏多薄命,薄命有時是來自過於追求外在的容顏,而忽略內在重要。殊不知真正提升內涵與智慧,才是延續美麗持久的至寶,才是讓生活幸福美好的基因。因此擁有貌美,還要更加努力內在的修為,才能永保榮華富貴。若一味追求容貌美好,一旦人老珠黃,得不到寵愛,到最後落得薄命紅顏,真是何苦來哉!

如長孫皇后不僅美麗端莊,而且賢淑溫良,輔佐唐太宗創造了貞觀之治。而楊貴妃,以其美貌深得唐玄宗的喜愛,但也因此陷入色欲之中,荒廢了朝政,導致後來的安史之亂,使唐朝走向沒落,楊貴妃最終也被縊死於馬嵬坡。故,女子應該在德行上提升,不應該太追求容貌的美好,優雅的氣質才是恒久美麗的最大因素。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人生步入了晚年,才知光陰的可貴。「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道盡了燦燦短暫的無奈,那是徒留古今多少為夕陽紅霞的喟嘆!然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伏波將軍馬援亦說:「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能懷有一顆大丈夫之心,志在千秋百代,縱然年過花甲,步入夕陽,亦能發射出最絢麗的紅,留下永恒的美麗。

紅色,鮮艷奪目,極具警示作用。看那燈紅酒綠,滾滾紅塵,誰人不被名利財色誘惑所困?而十字路口的紅燈更加顯明耀眼,隨時要遵守「知止」才能保證安全;為人處世,若有違背良心道義之事,在心中立馬能亮起紅燈,當下止步,就能免去無窮的禍患。

紅日初昇,光明乍現,帶給世界無比的溫暖與朝氣,愿我們的心,都能像那初昇的太陽一樣,穿破黑暗,照亮世界,讓生命充滿活力與生機……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編輯部

www.dfg.cn

 

上一頁下一頁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