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湖水浩渺遼闊,巨巖峭壁厚重,樹木蘆草濃郁,遠處渚灘,疏朗悠遠,境界開闊。巖壁下駛過小舟,橕篙船夫及船頭老者,刻畫自然,神態生動。整幅構圖明快空曠,筆墨輕重、濃淡、動靜的對比與襯托,恰到好處。
王問(1497—1576),明代畫家。字子裕,人稱仲山先生,江蘇無錫人。嘉靖間進士,歷車駕郎中,擢廣東按察僉事。工詩文,能書法,山水近南宋,別具面貌,亦善人物、花鳥。
*-*-*-*-*-*-*-*-*-*-*-*-*-*-*-*-*-*
曲:醉漁唱晚
古琴曲《醉漁唱晚》,其曲譜初見於《西麓堂琴統》(1549年),相傳是晚唐詩人皮日休、陸龜蒙泛舟松江,見漁人醉歌所作。全曲利用分節奏、滑音指法和音型的重復來表現漁翁豪放不羈的醉態,素材精煉,結構嚴謹,是一首精致的琴曲小品。
樂曲第一段的引子短小,節拍自由,為琴曲結構中比較典型的「散起」。接著是句幅短小的吟唱性音調(旋律活動音域只有五度),動作性的搖櫓節奏,表現暮色蒼茫之中醉漁哼唱著漁歌的情景。主題重復時,移高四度,句幅有所擴充,情緒開始上揚。然後以動宕的切分節奏形象地勾畫出步伐踉蹌的醉漁神態。
第二段將主題移高八度,并在尾部圍繞著徽音Sol作擴充,之後,在C宮系上變化再現主題的尾句,音樂蒼勁有力。
第三段,主題再次變奏,樂逗的擴充和重述,切分音的被強調,「撮」和「反撮」指法演奏的雙音,以固定低音G陪襯旋律,使音樂情緒不斷高漲。
第四段,歌唱性的主題旋律片段和節奏性的音型相交織,大有「人影婆娑,歌聲斷續」之感。
第五段是第二段的變化再現,旋律的節奏換以連續的三連音,下方伴隨強有力的固定低音,音樂躍入高潮,醉漁豪放不羈,佯狂之態宛然在目。
第六段在音樂高潮過去之後,變化再現的主題,尾句速度漸慢,音樂氣氛走向低沈,使人感覺江面上夜色籠罩,一片寧靜。
第七段下行的旋律被連續模進,音樂逐漸平穩下來。
(尾聲)急促的泛音,表現出醉漁酒後初醒,感慨萬分的情狀。
《誠一堂琴譜》(1705年)在《醉漁唱晚》的後記中曰:「奇音妙趣,描寫醉態,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全曲圍繞漁夫的「唱」與「醉」兩個主題,通過音區、節奏、調式、調性的變化、發展,表現漁夫醉後狂歌,豪放不羈的神態。同時也描繪出鼓棹而進的水上意境,感情起伏跌宕,抒發出「笑傲煙云、醉鄉酣美之意」。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編輯部
www.df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