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舟搖搖以輕揚,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遺,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乎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羨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愿,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
此圖根據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詩意而作。東晉文學家陶淵明曾任江州祭酒及彭澤令(均屬今江西)等職,不久辭官歸隱,賦《歸去來兮辭》以言其志。畫上表現陶淵明乘舟歸來,家人出門相迎的情景。水濱坡岸垂柳,僅用線勾勒,不作皴擦,設色輕潤,畫風稚拙古雅。畫幅中部上方有乾隆題畫詩,卷後有鮮于樞於大德庚子年(1300)書《歸去來辭》。
古琴曲《歸去來辭》系後人根據東晉陶淵明同名辭而作。共有同名異曲的三種譜本。第一種在明代前期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的《謝琳太古遺音》中首次出現,至清末民初大約又有二十部左右的琴譜刊載它;第二種僅在明代前期的浙派「徐門正傳」傳譜《琴譜正傳》和《杏莊太音補遺》這兩部琴譜上刊載;第三種在清初《徽言秘旨訂》上刊載,這首《歸去來辭》為明清之際琴師尹爾韜新作,後有清代的《春草堂琴譜》和《琴學入門》轉載。
全曲分三段。第一段,曲調悠揚舒緩,琴聲婉轉,如同詩人自言自語,對於瀟灑恬淡的田園生活的向往。「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即將荒蕪的田園在召喚他,好似那里是他的歸宿,而對於官場,他只是一個過客。心從矛盾中解脫出來,呼出悶氣,大步邁向自在天地。
第二段,曲風一轉,旋律逐漸歡快起來。「舟搖搖以輕揚,風飄飄而吹衣」,詩人洋溢著邁向新天地的輕松和喜悅。一抵家中,則完全變成孩子般的歡呼與雀躍——「乃瞻衡宇,載欣載奔」,流露出狂喜之態。家里的松菊依舊,童仆稚子,候門歡迎。詩人飲酒賞景,怡然自得,恍如無心之云,倦飛之鳥。謝絕了世俗的交往,親戚間的交流使人愉悅,撫琴讀書樂而忘懮。再看大自然,「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一派復蘇景象。這一段為主旋律的簡單反復,略有變奏,聽起來別有一番純粹活潑之感,就似詩人簡樸自然,充滿人生情趣的田園生活。
行至第三段,琴音復歸低緩,詩人在最後抒發對人生宇宙的感想,一連串感慨噴涌而出:寄身於天地間還有多少時日!何不放下心來聽憑生死?為什麼還要遑遑不安想去哪里?作者一心向往的是在良辰美景中獨自出游,親身參加農事勞動,在高崗上高聲放歌,在清流旁縱情賦詩。最後「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詩人歸隱後,重新感受平民生活的質樸、真率、自然、自由,認為在大自然中他找到了生命正途,這是一種真率的抒發,是一種包含正反感受的體驗。
旋律在耳旁漸行漸遠,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現南山」的恬淡生活,令古往今來多少文人雅士欣然向往。文學大師林語堂先生在他的著作《生活的藝術》中,稱晉朝的陶淵明老先生是一位愛好人生者。林語堂先生用哲學式的語言論述說:我們如果把積極的人生觀念和消極的人生觀念適度地配起來,我們便能得到一種和諧的中庸哲學,介於動作和靜止之間,介於塵世的徒然匆忙和完全逃避現實人生之間;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哲學中,這一種可說是人類生活上最健全最完美的理想了。
《歸去來辭》的意義不僅在於向我們闡釋田園生活的美妙,更啟發我們去尋求,貼近心靈的簡單,真實,樸素的生活方式。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編輯部
www.df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