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觀吟

 

松下閑吟圖

   宋 馬遠

絹本 淡設色 縱 24.5厘米 橫 24.5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圖中繪一高士倚欄而坐,凝神遠眺,神情悠然;遠處正有一只仙鶴迎面飛來;松崖旁有一書童侍立於石幾前,石幾之上紙硯鋪陳;近處松崖、竹石掩映成趣,整幅畫面氣象清曠,意境悠遠。畫面左下角題有「臣馬遠」款。

馬家世代以繪畫為業。其曾祖父、祖父、父親、伯父、兄弟都先後在畫院任職。馬遠為光宗、寧宗兩朝畫院待詔,他繼承家學而超越先輩,傳承并發揚了李唐的山水畫風。此圖繪制在團扇形的特殊形制之中,雖是邊角構圖,卻無局促之感。圖中山石的畫法師法李唐的斧劈皴,用筆勁挺,但較李唐的筆勢顯得凝練而溫和。畫家以簡勁的筆法勾出山石輪廓,大刀闊斧地劈出紋路,淡墨稍事暈染,以突出山石的立體感和石體的堅硬。馬遠擅長畫樹,枝干挺硬,多在枝梢處見精神,所以有「拖枝馬遠」之譽。圖中所繪松樹形態多姿,樹干彎曲有勢,最前面的一棵樹呈「s」形,以鱗皴皴出樹皮的肌理,富有律動感和生命力,也體現了松樹堅貞不屈的性格。枝干偃仰揖讓,向背有情。松針呈圓形,重墨勾出輪廓後,又以淡墨復勾,團團簇簇,疏密有致,層次豐富。右側的竹子以「個字法」、「分字法」寫出,用筆勁健,疏疏落落。人物衣紋用筆簡練,神完氣足。從這幅畫中,可以明顯看出馬遠的畫風已與李唐拉開了距離,形成了自己的風貌。

馬遠的作品,無不給人以身臨其境、如入千巖萬壑的感受。正是由於馬遠心師造化,得煙云供養而達到情景交融、物我兩忘的境界,才創作出《松下閑吟圖》這樣用筆凝練、筆簡意足、境界清幽、富有詩意的佳作。馬遠的山水畫開創了一代新風,為南宋山水畫樹立了一座高大的豐碑。

 

*-*-*-*-*-*-*-*-*-*-*-*-*-*-*-*-*-*

古琴曲:《靜觀吟》賞析

 古琴曲《靜觀吟》,又名《靜觀音》,唐沂公李勉所作。此曲以靜觀為題,寫靜中雅趣,取「萬物靜觀皆自得」之意。感慨世事紛擾,世人多以動觀,而未嘗以靜觀。故心為物轉者,則生諸多牽絆,為物所累,不得休息。唯靜觀,心境澄清,不為物轉,則心無所累,外誘不擾。《心經》曰:「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心之自在與纏縛,天壤之別,而擇之亦在此心。自心澹泊寧靜,灑脫自在,「而能浮云富貴,草芥功名。而魚躍鳶飛之景象,吟風弄月之襟懷,自然歸於造化。區區世味,何足以攖其方寸哉。」(《醒心琴譜》中《靜觀吟》之題解)

該曲初見於《五音琴譜》,後收於《琴書大全》(作靜觀音)、《楊掄太古遺音》、《松弦館》、《古音正宗》、《徽言秘旨》、《義軒琴經》、《愧庵琴譜》、《琴苑心傳》、《大還閣》、《澄鑒堂》、《蓼懷堂》、《五知齋》、《春草堂》、《蕉庵琴譜》、《天聞閣》、《醒心琴譜》等三十余部琴書譜集中。

此曲共分三段。《誠一堂琴譜》中認為:「曲短趣長,音疏韻足。」樂曲短小,音節恬靜,澹逸自然,表現了「靜觀自得」的意境。

靜觀,即一種自心狀態。靜是靜心,是摒除一切雜念,回歸心靈的清凈明澈。觀即觀照,是超然的、不帶有任何偏見地觀看。所謂靜觀,就是以清靜、平和、安詳的狀態來面對生活。

古人云:靜水照大千。一片池塘,平靜時哪怕天空掠過的一縷云都能清晰映照,起波時,即便岸邊的大樹也難以看出影子。心像水一樣清澈平靜時,很多事情才能了了分明。躁動不安的內心,如同波濤洶涌的水面,而澄靜的內心,是涌發智慧的源泉。靜觀的起點在於讓心靈放空,不受欲望的牽纏,拋開固有的偏見,在紛擾蕪雜的滾滾紅塵中,守住心底的一片清涼。唯有在無欲無求無所作為的「靜觀」中,才能開啟被遮蔽已久的生命本真狀態,觀照到徹底解放自由的真實世界,從容不迫地享受平凡而愜意的人生。

「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宋人程顥的詩句可為此曲作一注腳。「清閑無事,坐臥隨心,雖淡飯粗衣,自然有一段佳趣。紛擾不寧,憂患纏身,雖錦衣玉食,只覺得萬般愁苦。」

縱使我們尚不能達到古人的境界,也不妨適當的放慢心靈的步伐,在忙碌一天之後,給自己一個疏解的時空,或讀一卷經典,或寫一頁描紅,又或聽一支古曲……哪怕只是短短的十幾分鐘,不去思考,不去比較,和事務暫時絕緣,只是靜心觀照,靜觀萬物在靜默里吐露光輝,漫漫契入人生旅途上「靜觀萬物皆自得」的大享受。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編輯部
www.dfg.cn

 

<返回>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