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智慧話語-忍經

 

《易·損卦》云:「君子以懲忿窒欲。」

譯文:《易經·損卦》說:「君子自己抑制憤怒,控制情欲。」

《書》周公戒周王曰:「小人怨汝詈汝,則皇自敬德。」又曰:「不啻不敢含怒。」又曰:「寬綽其心。」

譯文:《尚書》載周公告誡周成王說:「小人怨恨你,罵你,則自己應當加強修養,不要計較他們。」又說:「不只是不敢發怒。」又說:「是放寬自己的心胸。」

成王告君陳曰:「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

譯文:周成王告誡君陳說:「必須有忍性,事情才能成功;有度量,道德才能高尚。」

《左傳·宣公十五年》:諺曰:「高下在心,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

譯文:《左傳·宣公十五年》載:諺語說:「所謂高下,應當放在心中,河流和沼澤容納著污泥,叢山和草叢中藏著禍患,美玉隱匿著瑕疵,君王忍受一些恥辱,這是自然規律。」

《昭公元年》:「魯以相忍為國也。」

譯文:《左傳·昭公元年》稱:「魯國以相互忍讓來治理國家。」

《哀公二十七年》:知伯入南里門,謂趙孟入之。對曰:「主在此。」知伯曰:「惡而無勇,何以為子爾?」對曰:「以能忍。恥庶無害趙宗乎?」

譯文:《左傳·哀公二十七年》載:知伯進了南里門,叫趙孟也進來。趙孟對他說:「君王在這里。」知伯說:「你沒有勇敢的精神,怎麼能被人尊敬呢?」趙孟回答說:「我憑著忍性。你的恥笑對我趙孟有什麼危害呢?」

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迎。莊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譯文:楚莊王攻打鄭國,鄭國君王袒露著肩膀牽著羊來迎接楚國的軍隊。楚莊王說:「鄭國的君王能忍受別人的侮辱,也一定能對鄭國的老百姓講信用。」

《左傳》:「一慚不忍,而終身慚乎?」

譯文:《左傳》:「不愿忍受一次羞辱,而使自己慚愧一輩子嗎?」

《論語》:孔子曰:「小不忍,則亂大謀。」

譯文:《論語》:孔子說:「小的事情不忍讓,就會破壞了大的計劃。」

又曰:「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歟?」

譯文:孔子又說:「一時的氣憤,忘記了自己以及自己的親人的安全,這不是糊涂嗎?」

又曰:「君子無所爭。」

譯文:孔子又說:「君子不想與別人爭什麼。」

又曰:「君子矜而不爭。」

譯文:孔子又說:「君子處事謹慎而不與人相爭。」

曾子犯而不校。

譯文:《論語》載曾子說:「即使被人欺侮,也不計較。」

戒子路曰:「齒剛則折,舌柔則存。柔必勝剛,弱必勝強。好斗必傷,好勇必亡。百行之本,忍之為上。」

譯文:孔子告誡子路說:「牙齒剛硬就容易折斷,舌頭柔軟才能完好保存。柔一定能勝過剛,弱小最終能戰勝強大。好斗一定會受到傷害,好勇一定會導致滅亡。百行的根本是忍讓為先。」

《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

譯文:《老子》說:「知道是雄性,可以用雌性的來對付;知道是白色的,可以用黑色對付它。」

又曰:「大直若屈,大智若拙,大辯若訥。」

譯文:《老子》又說:「最直的東西,看起來卻像是彎的;最聰明的人,看起來卻很笨拙,最善於辯論的人看起來好像很木訥。」

又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譯文:《老子》又說:「至高的品德像水一樣,能有利於萬物而不爭斗。」

又曰:「天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

譯文:《老子》又說:「符合自然規律的事物,雖然不與別物相爭,卻能取勝;雖然不說話,卻善於應答。」

荀子曰:「傷人之言,深於矛戟。」

譯文:《荀子》說:「傷害別人的言語,比用矛戟刺入人體還要厲害。」

藺相如曰:「兩虎共斗,勢不俱生。」

譯文:藺相如說:「兩只老虎爭斗,肯定不能都保存性命。」

晉王玠嘗云:「人有不及,可以情恕。」

譯文:晉代的王玠曾經說過:「別人有不好的地方,一定從人情上原諒他。」

又曰:「非意相干,可以理譴,終身無喜悒之色。」

譯文:王玠又說:「不要意氣用事,要以理服人。一生不要喜怒形之於色。」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編輯部
www.df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