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在心 常亲仁 力为具
——弟子规心得体会
禹老师 诚敬仁书院
每逢征文时,总须静静思;清心如止水,思绪渐成片。
秋日渐凉,凌晨5点的夜仍然很黑,几家的窗里透出点滴的灯光,喝一壶热茶,偶然间抬头望天,突生惊喜,除了那半轮明月,难得在北京,在此刻看到满天繁星,此刻那都是什么星座似乎并不重要。
我只管静静的喝茶,我静静的望着星星,似乎有点傻,可当时就真的那么傻傻的看了好久,直到东方已泛鱼肚白,星星一颗颗的也渐渐消失不见。
可我们都知道星星他们一直都在,而我们曾因北京的“霾”,久已难见北京夜空里的璀璨星斗。而今什么时候他们悄悄的回来了,可能也是在近些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治城理念治理之下,“霾”也悄悄的走了。
弟子规的学习,坐卧行走不也如此,一时一刻,我们的德行都在时间的小雨里“润物细无声”的变化着,或好或差,不曾漏记每一条。“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天道如此,霾多星隐,日升星没,一切一切总是在一点点,不经意的时刻,不经意的小事中积累成重。正如古人言“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由此拿起《弟子规》的小册子读几遍,不读不足以亲近,数读以忆己过。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确确有效的,尤其弟子规是一本实践的指南。
从年初到现在,一幕幕的过电影,好像今年的身体抱恙的次数胜往年犹多,细思中,其中崴脚的那一次前前后后带来的感触怎么那么多,越想越多。
那一日很忙,记得是上楼拿东西,下楼时正好来了信息,边下楼梯边翻手机,一脚踏空,卧倒在楼梯下,痛,那是真的痛,在地上坐了好久,站起来就成了“瘸子”,好在骨头没伤,只是筋错位拉伤了,找人摸了摸,一瘸一拐了半个来月,虽说后来不痛了,盘腿坐也是刚不久的事,算是真的好了吧。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出门在外,自己不照顾好自己,格外让父母担忧。本来是五一后想回去一两天看看的,也没法成行,电话里当说是崴脚了,本身伤的不重,电话里我也说的轻描淡写,但父亲却是隔几天就打来电话问问,催促去看医生,比我自己还着急。一边接电话,笑着答“好好,明天就去”。挂了电话去细想我都不惑之年的人了,远方的儿啊,无论多大,在父母那头还是个孩子。那时真不由得后悔,下个楼梯就几秒钟的事,下来再看手机不就不发生了吗?“步从容,立端正”,“宽转弯,勿触棱”,“事勿忙,忙多错” 无论哪一条,都是告诉自己行事要谨慎,每每不注意,在“哎呀,大意了”中后悔不已。手机手机都是手机惹得祸,怪手机,怪手机,“南墙”一直在那里,也没有让你去撞啊!没听说怪“南墙”的。
现在是踩空了楼梯,看到视频里那些走路撞到电杆,掉到沟里,误入机动车道的实是由小见大,越想越后怕,“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其实我很少走路看手机的,就这么一次,就直接给我挂单了。
后来我给亲人朋友打电话,如果一听对方那边声音“呼哧呼哧”的我就猜测对方在走路,边走边打,我就问一句,如果真的是在走路或是开车的,就先挂了,找时间再聊。有些可以重来,有些事可是一次就再也没有以后了。
崴脚后记,我继续我的一瘸一拐,却也没有多想过如何去防范,直到有一天沈老师提了建议,是否可以在首末台阶上沾个标志明显的条,就可以起到提醒的作用。我顿时恍然大悟,细节处见真知,牛顿之所以成为牛顿,就在于他多想了个为什么,而不停研究下去。
好的想法,立马安排。在入门台阶,楼梯首末台阶都粘贴了黄色,红色的防滑贴,即使暗光情况下也醒目了很多。举一反三千,同时将楼道口的顶灯换成了感应灯,人来灯亮,人走灯灭,而不用在黑暗中去摸黑找开关。而且再不用担心楼道口的灯为什么没人还一直亮。不知道其他老师感觉如何,我自己晚上回寝时,一入门就亮的那种高级感,我感觉很美。
生活当中需要点子,点子却又是在生活经验当中不停激发,就好像EXCEL表格中的公式,作为使用者来讲,好歹得提个需求,才有去研究如何利用公式来自动变现的可能,如果我们只是默默的去输入抄录,手酸脖痛脑袋大的烦,但程序中的公式始终还是那个公式,没有任何意义。
“三人行,必有我师”,“能亲仁,无限好”,有仁心在,处处亲,人人可为师。有时候我们的心量也是真的要放大再放大,《论语》中,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西方有个管理学方法叫“头脑风暴”,就是众人畅所欲言,其宗旨也是去发掘每个人内心不同的出发点,触发点,获得最全面有效的点子。由此也让我们成长的更快,减少更多不必要的弯路,因为我们的“师”都替我们趟过了无数的雷区,只要我们虚心的接受并避之,“听话”然后而有“创新”,成功不远矣。
“亲所好,力为具”,由台阶的防滑到感应灯,“亲”,在公司,老师,同事,学员就是亲,工作中常想想怎么让“亲”更好。
杨老师一个人在三栋,之前热水常会堵了,没有热水,尤其门厅一直还没热水,直到张老师说起,才想起给安装了小厨宝在门厅,谢老师帮在卫生间按了热水器,解决了热水问题。杨老师,杨奶奶,一个六十多的老人,远离家乡,在这里天天日以继夜的工作,我也是惭愧不已。
常想想,常沟通,或许团队在一起点子更多一点。不说不透,不理不明,不推不走,推推溜溜,挤挤搡搡,不知不觉,或许就会走得很远。还是要多亲仁!
远方的父母孤身在家,当然不由得牵挂,农村人条件没那么好,老人省电不愿开多灯,晚上出院很不方便,后来也给院子里安装了太阳能感应灯,老人出院不用开灯还有亮,更不用担心费电费。屋里装了遥控灯,在床边放个遥控,晚上下地按遥控就可以开个小夜灯,都是些小玩意的改善,老爹却是直说“好”。
“父母呼,应勿缓”,之前回家从没关注过,后来在家里看到父母总会买些三无产品,才明白其实光给钱,他们还是舍不得花,都存起来了。那时才想起给家里的米面粮油买起来,可疫情时我却犯了最大的错误。以前买什么父母很少和我说,但面粉却是我买的好吃,一次打电话问起,母亲说面粉不多了,再给买点。我一时忘了,母亲等不上就去集上买了当地的面,后来怕疫情反复,买粮不易又买了一大袋,等我想起的时候就又买了好多,赶上中秋节,堂兄送礼又送了一大袋子,这下面粉可多了去了,吃到来年中秋还有几袋,面粉入伏很易生虫,母亲每次吃都要用“萝”把面粉过滤过才可以,找了大麻烦。后来母亲就总是嘱咐这也多,那也多,先别买,就怕我买多,其实哪是买多啊,是错过了时候啊!其实后来想想,父母老了,又不识字,手机摆弄不明白,许多事在家里都是堂兄,表妹他们来时帮着弄的,偶尔打电话让买东西那一定是急用,不然他们不会张口的,可自己却没有那么上心,等等就等出了问题,等不上你,父母也没有再“劳烦”忙碌的儿子,自己解决吧,自然有些事等知道的时候也就难免多些问题了。
现在给家里就会常问着点,注意保质期啊,什么的,回家也会偷偷的检查下家里的库存,帮着先入先出。农村老人不太注意保质期。
可能一个“力”要考虑的很多,力想,力做,力快还要力细,力周全。
老人总是最能“忍”的,却也是让我们最心痛的。
有时候我会很迷茫,左顾右盼,东瞅西瞅,闭眼想不出个头绪来。
还是那句话,“做就好了”,“做着做着就好了”,弟子规是一盏明灯,常读一读可以指示方向,生活里多干点活,就像预习,实践,再复习一样,循环往复的前进!
杨绛先生说过,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送给自己,分享给大家,共勉之!
|
|
文笔轻松活泼流畅,启发性极强,不失为佳作!
|
|
|
大方广文化公益网 恭制
www.dfg.cn
前页 / 后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