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

 

 

 

形而上学

 

儒学无所不包,但以学道为最重要,如果舍弃了道,则儒学与普通学问便无两样。只可惜有很多人以为这个道与自己毫无关系,因而没有兴趣来研究,其实万事万物无一不在道中,只是一般人不了解而已。论语雍也篇:「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从孔子所说的这个比喻里,可知我们每个人都不能自外于道,因此,道不是等闲之学。

道是儒学的精华,也是真正的国粹,世间一切学术所不能解决的问题,道可以解决。什么是道,周易系辞传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虽然儒学经典解释道的意义不止如此,但只就孔子诠释的这两句话来研究,不必多举其它,也能获得扼要的理解。形而上,是指太极而言。太极是两仪未分,浑然一体,没有阴阳变化。既无阴阳变化,自然就没有吉凶生灭可言。这是宇宙人生的本体。一旦由太极发生阴阳两仪,即为形而下,然后四象八卦,天地人物,幽明死生,吉凶悔吝,变化无穷,循环无尽。这是宇宙人生的现象。论语子罕篇说:「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形而下的一切人事物,以至时间空间,无一不是逝者,无一不像流水那样奔流不息。别说追求永恒,即使想一念暂停也不可得。人生固然渺如沧海一粟,促如电光一闪,就是天地何曾长久,仰观俯察,一切都是瞬息万变,同属无常。学道的目的即在求其了解变与不变的原理,深研吉凶祸福之几,解决「游魂为变」的死生问题。这些问题人皆有之,如不求其解决则已,如欲求其解决,便非学道不可。

研究儒家的道,有知与行的次第。孔子曾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从博学到明辨,是求知的阶段,最后笃行是实行的阶段。求知即是明道,实行就是修道,明道之后,必须修行,明而不修,便如熟读食谱而不一尝其味。然而道的本体属于形而上学,无思无为,寂然不动,从何修起。本体虽然无思无为,不可以修,但由本体所起之相则是有为可修。修到至善之境,无可再修时,便归无修无为的本体。所以修道即从形而下学入手。形而下学极其广泛,儒道以人伦为根本,因为五伦十义如父慈子孝等,都是出于本体,而为人类的良知良能,所以学者但能本于至诚,敦伦尽分,便是在无常的世间,守住良知良能的常道而不变。守至心善尽美时,即无往而不心安。这就是中庸所说的率性之道,可以由生灭的现象入于不生灭的理体,死生游变的问题即得解决。

儒学所讲的道,理论最高明,修行却是最平实,正如中庸所说的:「极高明而道中庸」。高明则学无止境,学者自知谦虚,不骄傲,不自满。平实则人人可学,学者但求诸己,不须藉助于怪力乱神。这样的道,造福中国人已经几千年,到了现代,虽然科学非常发达,但那只能增进人群的物质享受,无补于人类心灵的需要,因此,现在以至未来,儒家的道永远为人所必需。

——摘自《儒学简说》 徐醒民教授著

 

前页后页


北京大方广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