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故事系列》之三十八
夹谷会齐
【原文】:
定公与齐侯会于夹谷,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并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从之。
至会所,为坛位,土阶三等。以遇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酢既毕。齐使莱人以兵鼓噪劫定公。孔子历阶而进,以公退,曰:「士以兵之。吾两君为好,裔夷之俘,敢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
齐侯心怍,麾而避之。有顷,齐奏宫中之乐,俳优侏儒戏于前。孔子趋进,历阶而上,不尽一等,曰:「匹夫荧侮诸侯者,罪应诛。请右司马速刑焉。」于是斩侏儒,手足异处。齐侯惧,有惭色。
将盟,齐人加载书曰:「齐师出境,而不以兵车三百乘从我者,有如此盟。」孔子使兹无还对曰:「而不返我汶阳之田,吾以供命者,亦如之。」齐侯将设享礼。孔子谓梁丘据曰:「齐鲁之故,吾子何不闻焉?事既成矣,而又享之,是勤执事。且牺象不出门,嘉乐不野合。享而既具,是弃礼;若其不具,是用秕粺。用秕粺君辱,弃礼名恶。子盍图之?夫享所以昭德也;不昭,不如其已。」乃不果享。
齐侯归,责其群臣曰:「鲁以君子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道教寡人,使得罪。」于是乃归所侵鲁之四邑及汶阳之田。
——《孔子家语•相鲁第一》
【白话易解】:
鲁定公与齐景公要在夹谷举行盟会,孔子正任鲁国的代理国相。孔子对定公说:「臣听闻以和平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必定要有武力作后盾;以战争解决国与国之间的纠纷,也要有和平解决的准备。古代诸侯同时离开国境,一定要配备应有的官员作为随从,请君上配备左右司马随行吧。」定公接受了孔子的建议,配备了掌管军事的左右司马。
到了盟会的地方,除土为坛,上设席位,用土垒成三级的阶梯,以诸侯会遇的礼节与齐侯会了面。宾主互相揖让着登上坛,又互相敬完了酒。然而,齐方却暗地里嗾使莱人手执兵器,鼓噪喧呼,想要劫持定公。
当此危急之际,孔子立即登上阶梯,走向前,扶着定公退下坛来。随后,孔子对着鲁国的卫士们说:「你们可以拿起兵器杀了他们。我们两国君主结盟,边远的东夷,战败的俘虏,竟敢称兵闹事,破坏两国友谊,这不是齐君对待别国诸侯的道理。边远的人不应参与中夏的政事,东夷之属不应干扰华夏的活动,俘虏不得干预盟约,兵士不得威逼友邦。以神道来说是不祥,从道德而言是违义,于人之交往是失礼。齐君必定不会这么做。」
齐侯听了很惭愧,于是挥了手让莱人退避下去。不久,齐人又演奏起宫中的音乐,还使歌舞杂技的艺人嬉戏于前,以此想戏弄定公。孔子见了,立刻上前,登阶而上,还有一个阶梯来不及登便高声说:「匹夫荧惑侮慢诸侯,论罪当杀,请右司马赶快行刑吧。」于是斩杀了杂技艺人,手脚分散在不同的地方。齐侯不料有此结果,紧张起来,脸上露出了羞愧的颜色。
在将要正式订盟的时候,齐人又故意在盟约上加了一条说:「如果不派出兵车三百乘跟着我军去征战,就要像盟约中所约束的那样。」孔子也不甘示弱,使鲁大夫兹无还回答道:「若不归还侵占我国汶阳之田,而要我军遵照出兵之命的,也同样受到盟约的制裁。」
之后,齐侯准备要宴会定公,孔子对着齐国的大夫梁丘据说道:「齐鲁两国的传统制度,先生难道没有听说过吗?盟约已经订好,如果又要设宴来招待,不是太麻烦你们的官员么?而且牛形或象形的酒器,是在宗庙与宫廷内用来祀神或宴宾的,不应当拿到野外来;飨燕的音乐,也是设于宗庙或宫廷,不应到野外来合奏。宴会上如果配齐了这些东西,那就是丢掉了先王之礼;如果不配备这些东西,那就丝毫价值也没有。没有丝毫价值,我君会感到羞辱,丢弃先王的礼节,齐侯会因此背上恶名。您何不仔细考虑考虑?说到宴会,那是显示一种政治道德和政治风度的,如果显示不出来,那还不如作罢的好。」
于是,齐侯最终没有设宴来招待定公。等齐侯回到国内,为当日的事颇感到羞愧,便责怪他的群臣百官说:「鲁人拿君子的道义去辅佐他的君主,你们却使用夷狄的办法来教嗾我,使我犯下不少过失。」于是,齐侯便归还了过去侵战的鲁国四邑以及汶阳的田地。
《中庸》有曰:「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我们通常在学习古圣先贤的教诲中,感受到的是圣哲的仁爱慈悲之心,但对于其智慧、勇气与魄力,却少有领会。甚至,有些人还觉得,学圣贤的人似乎有些古板,没气魄、没胆量。其实,这都是对圣贤教诲的误解。
《论语》中,孔子有说:「见义不为,无勇也。」见到正义之事,必然要有勇气去承担。倘若只顾着自己,害怕得罪人或担心自己受害,畏畏缩缩,不能站出来或不肯去做,这是没有勇气的无勇之人。因此,君子在国家危亡之际、人民困苦之时,他能挺身而出,正义规劝,直下承担,不顾惜自身生死存亡。《礼记•曲礼》有云「临难毋苟免」,表明了君子的大义凛然。那一身的浩然正气,最终也赢得后人景仰,人民爱戴,历经千年不衰,正是孟子所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孔子身为大儒,万世师表,他文质彬彬,言行有礼,有着君子的和善风范。然而在陪同定公与景公会晤时,面对齐人种种阴谋与无礼挑衅,在情势危急之下,他却能当机立断,勇气十足,并且据理力争。以其不凡的机智与魄力,不仅没有让齐国有侮辱轻慢定公的机会,也使齐侯归还了原来所侵占的鲁国土地,终不辱君命,圆满完成使命。夫子真可谓是文武双全,一位全方面的人才啊!
知仁勇,三者,缺一不可。倘若有所偏失,便难以达到圆满的效果。所以有言「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慈悲过头,常行方便,反而成了姑息,养其恶习。曾子在临终时有曰:「君子爱人以德,细人爱人以姑息」。除了一颗仁爱之心外,待人处事也需有智慧。需用威严之时,便当以威严之势折服,这样才能制止恶行,不使其在罪恶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因此除了仁爱与义勇外,智慧也是不可或缺的。
在与齐君会晤上,孔子能在初期就劝请定公,有文事者必有武备,请具左右司马。可见夫子在起初,就有智慧洞察到可能发生的变故,于是预先设防,以防备不测。而在期间,面对种种紧急危难,孔子反应非常迅速,有着明察秋毫的智慧,见来者不善,马上当机立断,与齐人对应,逐一攻破了齐人的计谋,保护了鲁君的安全与尊严。
智慧、仁爱、义勇,夫子一一具备,令我们不得不称赞。然而,这看似很高的德行,对于我们初学者而言,似乎有些遥远。其实,只要愿意怀着向学之心,这些品德也可以渐渐培养起来。夫子有云:「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进乎勇。」真正能好学,勇于改过,并且将教诲力行于生活中,那么与知仁勇,也不远了。当能提升自我道德修养,要去感化教育他人,也不困难了。故夫子接着又说:「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不但自身得以进步,就连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届时也自然明了于心,开启了人生的智慧。如此,我们怎么可以不好学,力行圣贤教诲,勇于发奋自新呢?
大方广文化公益网编辑部
www.dfg.cn
上一页/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