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故事系列》之四十一
父子讼
【原文】:
孔子为鲁大司寇,有父子讼者,夫子同狴执之,三月不别。其父请止,夫子赦之焉。季孙闻之不悦曰:「司寇欺余,曩告余曰:国家必先以孝。余今戮一不孝以教民孝,不亦可乎?而又赦何哉!」
冉有以告孔子。子喟然叹曰:「呜呼!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理也。不教以孝,而听其狱,是杀不辜。三军大败,不可斩也。狱犴不治,不可刑也。何者?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故也。夫慢令谨诛,贼也,征敛无时,暴也,不试责成,虐也。政无此三者,然后刑可即也。《书》云:『义刑义杀,勿庸以即汝心。』惟曰未有慎事,言必教而后刑也。既陈道德以先服之,而犹不可;尚贤以劝之,又不可,即废之;又不可,而后以威惮之。若是三年,而百姓正矣。其有邪民不从化者,然后待之以刑,则民咸知罪矣。《诗》云:『天子是毗,俾民不迷。』是以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今世则不然,乱其教,繁其刑,使民迷惑而陷焉,又从而制之,故刑弥繁,而盗不胜也。夫三尺之限,空车不能登者,何哉?峻故也;百仞之山,重载陟焉,何哉?陵迟故也。今世俗之陵迟久矣。虽有刑法,民能勿逾乎?」
——《孔子家语•始诛第二》
【白话易解】:
孔子为鲁国的大司寇,掌管刑狱,当时有一件父子相讼的案件。孔子将那对父子一同关进监狱,过了三个月,既不审理,也不判决。后来,做父亲的请求不要审判,孔子便将他俩都放了。
季桓子听说此事后,很不高兴,说:「这个大司寇欺骗了我,过去他告诉我说:要治理好国家,一定要把孝道摆在第一位。如今我们杀一个不孝的儿子,来教育老百姓都要对父母尽孝,这样不是很好吗?却又把他释放了,这是为什么?」
冉求把这些话告诉了孔子,孔子长叹了一声说:「哎!为上者丧失治民之道,而要杀掉老百姓,这是不合理的。不去教化人民讲究孝道,却要判处不孝,任其狱讼,这是杀害无辜的人。三军打了大败仗,不能去杀士兵啊。牢狱没有整顿好,不可滥用刑罚。为什么?上面的教化没有推行,罪责不在百姓啊。
那法令松驰而刑罚严酷,就是凶狠;随时征赋收税,就是残暴;没有经过试验、教育,而责令他做出成效,就是虐害。主宰政治如果没有这三方面问题,而后,便可按法令去加以刑罚。
《尚书》说:『义刑义杀,勿庸以即汝心。』意思是处罚得当,杀戮适宜,就不用内心感到不安了。谨慎从事,就是说要先教育而后刑罚。已经陈述了道德的具体内容,使人们先从内心里感到心悦诚服;如果还不行,就尊重贤能来鼓励他们向善;又不行,就废除他的职务,停止他们所享有的权利;仍然不行而后用法令的权威去慑服他。这么经过三年的教化,百姓中的正气自然形成,有少数邪恶不听教化的,再拿刑罚来惩治他们,那么百姓就知道什么样是作奸犯科了。
《诗经》曰:『天子是毗,俾民不迷。』辅弼天子,使老百姓不致迷失方向。因此权力虽大而不轻易去用,刑罚摆在一边而不轻易用刑。可如今则不是如此,教化紊乱,刑罚却繁重。百姓不明白是非善恶,糊里糊涂地陷入犯罪,接着就用刑罚去制裁他们,所以刑罚越多,盗贼反而越制服不了。
很小的险阻,一辆空车却爬不上去,为什么呢?因为陡峭啊。很高的山岳,满载着货物的重车也能够爬上去,为什么呢?因为坡度很斜缓。现今风气衰败已久,百姓怎能不违法犯规呢?」
孝,是人的本性本善。能启发内在孝心,使之感恩父母、敬爱父母,如此在生活中,自然会尽心尽力孝养双亲。倘若依赖法律约束或制裁,正如「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虽有孝养之行,却无恭敬之意。亲如父子,若只力行奉养,内心无感恩、敬意。这样,父母吃得再好,住得再好,又怎会感到愉悦呢?《论语》有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家中,犬马一类的家禽同样在养它,对于父母若只养其身,那与此又有何区别?这样,又怎不叫人痛心呢?
杀一不孝,若真能教民以孝,那么杀就可以解决问题。可事实并非如此。「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率民以正,才能真正使大众信服。因此,教育的意义是很深远的。教民以孝,形成孝敬之风,使百姓知道孝养父母。之后,再对不孝之人加以惩罚。这样,大家便知道是非对错,自然懂得约束自己。否则不加教化,就任加刑罚,那么刑罚越多越繁重,犯罪反而越多。
家和万家兴,一个家庭,还是要以和为贵。家中琐事繁多,有谓是清官难断家务事。需要彼此间多忍让、体恤,那么自然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若非要争个你错我对,强要分个高低上下,那于家庭和睦就有妨碍了。
正是「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夫子若真的杀了其子,为父难道不难过吗?年老丧子,也是人生一大悲哀,老无所养,老无所依,如何享其天伦之乐?三月的自我反省,冷静以后,更能发现自身的问题。因此,夫子在他们反省后选择撤诉,便释放了父子俩,此举不无道理。当已经放下争执,希望过回原来祥和的生活,何必再行追究,非要杀了其子?若如此惩治,反违背了最初希望政和人乐的本意了。
推行孝道,使百姓懂得孝的意义,自然可以达到家和人乐,社会安宁的目的。因此,夫子从政,三月便可使民风大变,达到路不拾遗,男女别途,四方人到他治理的地方都像回到家里一样的地步。由此可见,夫子的智慧、悲心与治理的善巧方便,非同凡人,值得我们用心体会、学习。
大方广文化公益网编辑部
www.dfg.cn
上一页/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