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山先生的嘱咐谈起
孙中山先生,在讲三民主义中『恢复中国民族地位的根本方法第二项恢复固有知识』时说:「我们以为欧美的国家,近来很进步,但是说到他们的新文化,还不如我们政治哲学完整……中国有一段最有系统的政治哲学,就是儒家《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段话,把一个人从内发扬到外,由一个人的内部做起,推到平天下止。向这样精微开展的理论,无论外国什么政治哲学家都没有见到,都没有说出,这就是我们政治哲学的知识中所独具的宝贝,是应该要保存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无论是平天下还是治国亦或是齐家,溯其根本无不自「格物」始。可惜的是,我们很多现代人对于什么是「格物」不甚了解。这么关键的根本问题难道我们不想明了吗?
让我们先看看明朝身兼四家(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哲学家)的王阳明先生是如何觅得其真意的吧。
王先生在十几岁的时候,遇到老师向他介绍儒家「格物致知」的方法,于是他对「格物」的功夫大感兴趣,便约了朋友,以庭院中的竹子为物,开始「格竹」研习:他们整天对着竹子沉思,想从中获得启示。三天后,那位朋友「格」病了;七天后,王先生也病倒了。但竹子依然是竹子,他们依然是他们。功夫未果,他们不得不放弃了。
后来他在求学道路中几经转折,在仕途的沉浮中几经挫折,但始终未放弃做圣贤的理想。三十五岁那年,主持正义的王先生被宦官刘瑾诬陷,贬到贵州龙场。那里当时是万山丛棘,充满了毒虫瘴气。然而恶劣的环境终于磨出了他理性的光辉。他面对群山,无语问青天,默默地沉思。在一个深夜里,他悟出了天下万物,本来没有可格的地方,格物的功夫是要在心上做的啊!
这「格物」的「格」字,司马光先生解作「格除、格杀」讲。而「物」字呢?就是「物欲、私欲」。只有格除物欲、私欲的障碍,才能显露自身清净光明的智慧觉能。诗人不是也感叹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吗?
虽然,我们现代人远比不上古人在心地上所下的功夫,但我们可以从淡化心中物欲、私欲入手,坚持不懈,必能体验到烦恼轻、智慧长的清朗和自在。而这,于己、于家、于国、于天下,莫不大有利益。
参考资料:
1.《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第六讲恢复中国民族地位的根本方法》孙中山先生
2.
《传习录》王阳明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