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献给老师们的书
哪个父母不希望有孝顺的孩子?
哪个单位不渴求忠信的员工?
哪个政府的运作不需求清廉之风?
哪个国家不需要知礼行义的好公民?
面对家庭社会共同的需要,我们深明光大「孝悌忠信 礼义廉耻」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为师者春风化雨的神圣社会责任。
在具体的教学中,单提这些伦理道德的名词,对孩子来说,确实太抽象了。老师一定需要融入生活的事例,以便让学生从中体会正确的做人道理,真切地感知这些伦理道德是如何落实在生活之中。基于此种理念,我们很想为一线的老师们奉献这样的教材。
我们有幸得到民初湖州蔡振绅先生所编辑的《德育课本》四集,每一篇都讲述着至德感人的故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就在这些故事中鲜活起来,直入人心。同事们常常是含着敬仰的热泪,将这些故事挂于本网「德育故事·八德夜话」的栏下。为方便老师使用此套教材,我们谨提供一些教学参考经验,以期有抛砖引玉之效。
一、《德育课本》原文的学习
这部分完全是旧版的刊登。读罢这些感天动地的事迹,我们由衷地生起感恩之心。感叹祖先做出了这么多嘉德懿行的典范事例,感恩原作者福荫后代的拳拳爱心。
原文分三部分:古文、白话和彩色插图。
1. 古文部分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教材
这部分古文简明精当,篇幅很短,二百余字。非常适合做古文学习教材。因有较强的情节性,孩子反复诵读几遍后,就很容易记住。
2. 以古文为基础,老师可以结合现实的需要从多方位深入开解。看似简约的古文,实有无穷的义理。现以「蔡襄完愿」为例,可做如下讲述。
(1)结合历史背景介绍主人公
蔡襄不仅在当时举为进士,任知谏院,福州地方官等职,还被称为北宋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之一。当时另有一位书法水平与蔡襄齐等的人,但最终被历史认可传扬的是蔡襄,是因为人们仰慕他的道德风范。由此,就让孩子们知道做人首重德行。
(2)不限于情节,透过故事开显做人的道理
蔡母在怀孕时,坐船渡洛阳江,不料遇大风浪,船将倾覆……
幸免于难后,蔡母发愿:「若生子为学士,必造桥济渡」。此时可以让孩子们思考:蔡母自己受到风浪威怖后,想到的仅仅是自身安危吗?不是,她是希望众人、后人不再受这种恐怖和生命的威胁。这就是推己及人的仁爱之心!她的愿望也是众人的心愿。
由此,我们反问孩子,如果生活中遇到了类似的事情,我们会生何样的想法?比如班车由于质量问题时常坏在路上,耽误了大家的宝贵时间,我们是一味地抱怨,还是暗下决心以后我们制作的物品,一定要品质优异,让所有使用者都能得到良好的服务,那么从现在起就培养自己认真仔细的学习、做事态度:做好每一道题,洗净每一件衣服,擦净每一张桌子……为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向师长负责,为所有我们服务的人都负责……
后来,蔡襄真的成为进士,他为完成母亲的愿望,特地回乡为官建桥。但洛阳江濒海,潮汐频至,江潮狂急,江水阔五里,水深莫测,桥基屡被摧毁,无法施工。但蔡襄完成母亲愿望的心非常恳切,他的真诚终于感动了大海,一连8天没有涨潮,使得「立石为梁」的基础工程得以完成。为巩固桥基和桥墩,他们又在桥下养殖大量牡蛎,利用生物的力量把桥基涵和桥墩石胶合凝结成牢固的整体。就这样,蔡襄几经艰难并充分发挥才智,前后历经七年之久,耗银一千四百万两,终于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从此过江的人们免除遇风溺水而亡的灾难。
此时,就可以引导孩子们,回想一下,蔡襄为建洛阳桥,遇到过多少困难?他真诚不懈努力的动力源自哪里?
对,母亲的志愿是他最强的源动力。
再进一步让同学们思考:
我们的父母对我们有什么期待?
我们现在如何做才能实现父母的志向?
曾有孩子听到此段时就说:「爸爸给我起名叫禹,希望我能像大禹治水那样,对社会做大贡献。」从小就怀着公德之心的孩子,在遇到学习和生活困境的时候,不会轻言放弃。面对不同的愿望,老师可以因势利导,让孩子时时把父母的期望放在心上,面对任何的事情「勿畏难,勿轻略」。
(3)结合内容与生活融合
在故事中有关于船遇到风浪的内容,可以籍此给孩子介绍生活安全常识:
遇到起火怎么办?
遇到洪水怎么办?
遇到地震怎么办?
家里突然有人病倒怎么办?
……
结合讲解,还可以让孩子分组讨论,启发孩子明白在实际生活中,如何临机应变保护自己和他人。
(4)结合内容介绍相关知识,体会古人的存心
洛阳桥是中国四大名桥之一,可以分别介绍这四座桥的特点,告诉孩子这一切都是靠古人的德能、智慧成就的。几百年,上千年后的我们,仍然还在享用他们建造的桥梁。与现在某些豆腐渣工程相比,古人这种处处为使用者着想,为后世子孙负责的仁厚之心清晰可见。由此,我们鼓励孩子们现在要立志好好学习他们这种精神,增长才干,以后才能更好地奉献人民。
2.白话文
在读不懂古文时,就可参考白话文部分。
3.彩色插图
原书插图为黑白线描,为增加画面的感染力,我们特意予以着色。可以让孩子们看图说故事,还可以让他们试着用四句话概括故事的内容,最后介绍图上的四句古文,提升孩子的归纳总结能力。孩子们在讲故事的时候,对主人公的嘉言懿行理解得更深入,言语表达的能力也会随之提升。
二、《八德故事》--《德育课本》白话故事
这些故事,完全是基于《德育课本》故事的原貌,并参照《二十五史》和相关史籍编写而成,尤重增补故事中的细节和历史背景,可用于孩子阅读或由老师生动活泼地讲解。每则故事都有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因素,老师不可任意增加内容或曲解事实,也不可因今人做不到就妄加批判,老师一定先要肯定和尊重人性本善的至德至行。
让孩子融入故事,培养良好德行
如果仅仅是读三、五遍故事,恐孩子的印象不深,他们也很难在日常行为上通晓如何去学习故事中的圣贤人物。
老师给孩子讲完白话故事后,可以启发他们回答:哪些人物值得学习,哪些值得警惕?在生活中如何落实文中人物的可贵之处?
例如讲完《黄香温凊》的故事,可能学生会说,现在的生活环境不需要我们再手摇扇子扇凉席了。此时就可以让孩子们思考,结合现前的情况,我们如何为父母做到「夏则凊」?
启发他们把手摇扇换成电扇或空调,在父母睡前,用电扇吹凉床席或先把空调调到合适的温度,让父母在睡前能感受凉爽。为了父母能安睡又保证他们的身体健康,我们要细心地照顾爸爸妈妈。
在讲解黄香这则故事时,我们还可以结合《弟子规》的一句经文,开解得更广――「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让孩子们想一想,我们平常的懒惰、傲慢心、好吃、赖床、好打游戏机、不爱读书,是父母、亲人欢喜的吗?与故事中的主人公对照,我们要努力去除掉这些坏习气。
透过《黄香温凊》的故事,点点滴滴的启发,让孩子明了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如何善体亲心,学做当代的小「黄香」。
老师在学期中,还可以适时地让学生就「我为家庭做了什么?」、「我改变了那些?」发表心得体会,对于好的体会和落实的事迹,老师可以适时地表扬或张贴或投稿,鼓舞孩子培育美德,能日新月异地成长进步。
总之,要想学好德育故事,不论是老师或家长都要先明了故事的内容,自己确实能对古人的德行感佩之后,才能在讲故事时,让孩子们感动,德行教化的力量才能持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需时时学习圣贤的教诲,自己身先示范,孩子们就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良好的品性。诚如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只要有百折不挠之教育真心
自会有万变不穷之智慧妙用
愿德育故事的美德种子,遍洒人们的心田,结出人间美善和谐的硕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