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家长,您想倾听孩子的心声吗?
  可爱的孩子,你想知道父母对你的关爱吗?
  《万名母子签名寄言》满载着母亲的叮咛,抒发着儿女的情怀。在寄言里,母爱的涓涓溪流滋润着孩子的心田,母与子感受着彼此的心跳。寄言以万名母子的心声来呼唤真、善、美,以母爱的情怀来激发孩子的孝敬之心,以母亲的渴望来激励孩子的成才之志。手捧《万名母子签名寄言》,母亲和儿女们将共同分享人类情感的永恒。
  十个月的期待,使女性成为了母亲。母爱不仅孕育生命,更孕育着希望,但是孩子能否实现母亲一生的希望?我们相信,《万名母子签名寄言》会成为家庭教育的良师益友,帮助更多的母亲实现一生的期盼!

本栏目选摘《万名母子签名寄言》里的真情表白,唤醒人们至亲至善的本性,让爱的暖流滋润每个人的心田, 让世界充满爱。

妈妈,我想对您说:缘分使我们组成了特殊的家庭,虽然我们没有血缘关系。为了我们生活得像其他孩子一样,皱纹已过早爬上了您的额头,白色已在您的头上慢慢扎根。您舍去了自己生命中美好的一部分,化作对我们的关怀、教导、希望与寄托。十几年来我们读懂了您的心。妈妈,我们需要您,我们永远都是最爱、最爱您的好孩子。

——女(学生)张秀萍/杜静/柳絮

生活是蜿蜒山路,有坦途,更多的却是坎坷,你要坚持;生活是绵绵江水,有爱的缠绵,也有恨的波涛,你要宽容。坚强、诚信、善良、博爱,是做人的准则。女儿,切记!

——女(大专)教师白丽晖

我不期望你成为精英,我不会给你压力。我只要你成为好孩子,做个快乐的普通人。

——女(大学)公务员白春兰

人活着不是为了得高分,上好学校,当大官,发大财,而是为了学会做人的道理,掌握生存的本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女(干部)毕淑琴

世界上最真、最深的是母爱!母亲把自己的一生都给了孩子。敬爱的母亲啊,您放心吧,您的女儿不会让您失望的!

——女(学生)12岁蔡文静

母爱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包容一切,无论何时何地,我们拥有母爱,就拥有幸福和快乐!

——女(中专)教师陈锦辉

您是生命之源,您是骨肉之本;您是最初的爱,您是最真的情;您呵护我成长,您引领我航程;您把文明传递,您把民族延续。这就是您——母亲。

——(学生)陈川

感谢妈妈像太阳一样温暖着我,照耀着我,使我能在和旭的阳光下快快乐乐地健康成长,谢谢妈妈给我的帮助,我会爱您的,您是天下最好的妈妈。

——女(学生)12岁邓浩

爸爸:您太关心我了。我刚刚出生两个月,您就和我的亲生母亲离婚了。是您一个人把我养大的,多难啊,我一定不忘您的养育之恩。

——男(学生)10岁段加宁

妈妈:您辛苦了!这么多年来,我没有关心过您,而您却默默地为我奔波着、劳累着。当我看到您那憔悴的面容时,我真想对您说:妈妈,您辛苦了!妈妈,我爱您!

——女(学生)12岁范婷婷

当我遇到挫折时,是您给了我安慰和重新站起的动力;当我伤心时,是您体谅我、开导我。啊!妈妈,您含辛茹苦培育我,我要发奋学习,报答您的养育之恩。

——男(学生)12岁范波

世界上最无私的爱就是母爱,是她给了我生命,抚育我长大,母亲的恩情情似海深。作为子女,我应该孝敬母亲,为母亲献上我最真诚的一份爱!

——女(学生)10岁耿庆娴

亲爱的妈妈:我是您生命的延续,更是您未来的希望。您的教诲,就是我成长的座右铭;我未来,就是您心中灿烂的阳光。

——男(学生)12岁郭经纬

母亲用她的乳汁将我养大,以善良的言行培育我纯洁的心灵。她倾注了全部心血,使我成为健康有为的人。母亲,我衷心地谢谢您。

——男(大学)12岁吴黎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是我做人的标准。你人生的路很长,面对的诱惑、挫折会很多,希望你是一个坚定、勇敢、诚实、善良的人。

——男(学生)12岁范波

当我遇到挫折时,是您给了我安慰和重新站起的动力;当我伤心时,是您体谅我、开导我。啊!妈妈,您含辛茹苦培育我,我要发奋学习,报答您的养育之恩。

——女(大专)保险霍丽丹

妈妈:您历经痛苦生了我,又用自己的奶水哺育我。我的成长过程布满您的艰辛。妈妈啊!我一定做个品学兼优的孩子,让您放心、快乐

——男(学生)12岁李青

妈妈:永不褪色的是您默默的关怀,无穷无尽的是您深深的爱心。那爱不会随着光阴而流逝,那爱将伴随我到天涯海角直到永远。祝福献给我心爱的妈妈。

——女(学生)12岁刘希

妈妈:我很想很想对您说一声:“谢谢您!”我欠您的太多了,这辈子恐怕也还不清,我要用我的真实行动来报答您对我的爱。祝您万事如意!

——男(学生)11岁刘小晴

人生的道路遥远漫长,怎能一帆风顺、事事如意?失败乃成功的阶梯!昂起头来,孩子!努力追逐理想和前途,要时时拥有自信的笑容。

——女(大专)军人刘新焕

无论你现在做什么,将来做什么,首先你要学会做人,做一个朴实善良的人。只有这样,你才能走好以后的路。

——女(高中)任秀明

——摘自《万名母子签名寄言》(人民教育出版社)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北京大方广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