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声><会意>字
小篆让(讓):从言,襄声,本义作「相责让」解(见《说文解字》许慎著),乃以言相诘责之意,故从言。又以襄本作「解衣而耕」解,让责人者,尽言如解衣,故让从襄声。
其义有:
1. 谦逊曰让。例如《礼记•大学》:「一家让,一国兴让」。
2. 违失曰让。例如《史记•项羽本纪》:「『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
让』;注:『小让,细微之遗失也。』」
3. 责曰让;责罚、遣责之称。例如《史记•鲁世家》:「『鲁人以为让』;
索隐:『让犹责也。』」
4. 辞。例如《屈原•九章》:「『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注:『让,辞
也。』」
5. 拒;抗拒。例如王勃《上刘右相书》:「嵩衡不拒细壤,故能崇其峻;江
海不让纤流,所以存其广。」
6. 逊;逊让之;应受而推却之。例如《礼记•乐记》:「见利而让,义
也。」
7. 退让;后退而不争。例如《孔子家语•好生》:「入其境,则耕者让畔,
行者让路;入其朝,则士让于大夫,大夫让于卿。」
处世不难,难在与人谦让;学习不难,难在不能谦卑持久。
一个谦让之人,处处受人欢迎,其高尚的德行风范,也能深入人心,留传千古。孔夫子的温良恭俭让,让人如沐春风;孔融四岁让梨,家喻户晓;六尺巷的故事,更让人津津乐道。
康熙时期,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其家人因与邻居吴家土地发生了激烈争执,于是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然而,张英收到书信后,却回给家人一首诗,诗曰: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见书,即起惭愧心,马上退让三尺,卸下垣墙。邻居吴氏见对方退让,也受感动,同样退地三尺。因此,两家院墙间便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六尺巷便由此而来。
自古以来,谦让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孟子》有曰「辞让之心,礼之端也。」上自天子以至庶民,人人谦让,则社会安定,秩序井然;「尧以天下让舜」,则百姓和乐幸福;「泰伯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泰伯之让,成就了周朝八百年的基业。故天子之让,能让出国泰民安,河清海宴。
《尚书•周官》云:「推贤让能,庶官乃和。」能让位给贤能之士,上下自然一片和睦。此让,不仅让出了官民间的和乐,更让出了天下百姓的福祉,为政通人和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这样的恢宏气度,成就贤达,才真不愧为谦谦君子的风范。
「廉让生而争讼息」,争讼,往往起自争执不下,谁能心生不贪,廉让心一起,则自然可以平息一切争讼。故谚云:「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虽然,包容忍让极其不易,但忍过就好,它不但能平息风波,使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更能趋吉避凶,令生活吉祥如意。反之,若不能谦让,则有「分争者不胜其祸」之险,小则伤和气,重则导致家破人亡,故不得不慎。又曰「辞让者不失其福」,能辞让者,不与人争执,自然与人安宁,所谓平安即是福,自然不失其福。
「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此是不让之恶习。因为喜好富显,就不能让禄、让名,甚至为追求富贵、名利,投机取巧,做下违背道德、违法乱纪之事,到头来,苦的仍是自己。而执着于自己所爱,不肯让与他人,自身也会被这些名利束缚,得不到自在快乐。人生富贵名利,犹如过眼云烟,适时的放下,才能得永恒的自在。
礼让为德,但不该让时,却需当仁不让。正是「不让古人是谓有志」;夫子也言:「当仁不让于师」;《孟子》亦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当今之世,除了我还有哪一个呢?遇到该做的事,就必须勇往直前,决不退让,这需要敢于担当,具大心量与大气魄者方能为之。此时若一再退让,意志不坚,或犹豫不决,畏惧胆怯,反而错失良机!
受了职位,无需刻意推让。东晋康帝时之王述,为征虏将军,进都督扬州,后又迁为散骑常侍、尚书令。但王述每受职时从不虚让,如果有推辞,则一定是不接受。在他接受职务时,其子王坦之认为父亲应当辞让一下。王述却说,既然胜任,为什么又要让呢?当有能力去承担责任的时候,的确要勇于承担,此是「受不虚让。」
礼让、谦让,是人生所必学,终身行让,不与人争,则能护佑一生平安吉祥,是我们修身养德的崇高显现;而当仁不让,则是行义、勇气与魄力的体现,也是人生所必行。明乎此,把握好人生的方向,成就一番事业,将不远矣!
大方广文化公益网编辑部
www.dfg.cn
上一页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