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意)(形声)字
小篆茶:为荼字重文,从艸、余声,本义作「苦菜」解,(见说文许箸)见荼字下;惟徐铉氏以为「此即今之茶字」;郝懿行氏谓「今茶字古作荼,至唐陆羽著茶经,始减一画作茶」;顾炎武氏谓「荼荈之荼与荼苦之荼本是一字,古时未分麻韵,亦只读为徒;东汉以下,乃音宅加反,而加字音居何反,犹在歌、戈韵,梁以下始有今音,又妄减一画为茶字,唐岱岳观王圆题名碑,两见荼字,皆从艸以余,可见唐时字体尚未变;尔雅『槚、苦荼』;广韵九麻中有荼字又有茶字,注曰俗是也」;是荼茶古为一字,始而一字二读二义,继而歧为二字,形音义全异。隶书茶:从木,从芲(花)省,(省芲下匕)木之花叶可供冲汁作饮料者为茶,其本义作「茗」解,(见集韵)即茶荈之茶,俗称茶叶。
【音】诧 平声 cha
【义】:
〖名〗
1. 茶树(Thea sinensis)曰茶;山茶科,常绿灌木,高五六尺,叶长椭圆
形,有锯齿;秋末,叶间开五瓣白花;果实圆扁,三角形,成熟则裂
开,散出种子。春季采其嫩叶,制作饮料,即茶叶;种子可榨油,其材
坚密,可供雕刻之用,我国江南各省多产之。例 ①「拔茶而植桑。」
(宋史·张咏传)②「灉湖茶今人不甚种。」(陆游·岳阳风土记)
2. 茶叶曰茶。例:红茶、绿茶、雨前茶、龙井茶;又:①「贞元(唐德宗
年号)以后,岁进顾山紫笋茶,役工三万余人,累月方毕。」(元和
志)②「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茶录)
3. 茶汁曰茶。例:端茶、饮茶;又:①「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庐仝七盌
茶。」(苏轼·一日饮酽茶七盏,书勤师壁诗)②「甘寝每憎
茶作祟,清狂直以酒为仙。」(陆游·题斋壁诗)③「寒夜客来茶当酒,
竹垆汤沸火初红。」(杜小山·寒夜诗)
4. 烹茶饮茶之事曰茶。例 ①「陆(羽)君善于茶,天下所知。」(苕溪渔
隐丛话)②「春晴闲过野人家,邂逅诗人共晚茶。」(陆游·观梅至花
泾高端叔解元见寻诗)
5. 草木之叶烹以供饮者皆曰茶。例「一盏菖蒲茶,数个沙糖粽。」(五灯
会元)
6. 唐时美称小女曰茶。例「『牙牙娇语总堪夸,学念新诗似小茶』;注:
『唐人以茶为小女美称。』」(元好问·德华小女五龄能诵全诗数首以
此诗为赠诗)
7. 姓,齐太公后有茶氏,汉有茶悟;一说茶荼古一姓,殷人之后,汉代始
歧为二;又宋代齐国亦有茶姓。
〖动〗
1. 饮茶。例 ①「遂邀真君与二弟子至家下告茶,茶毕,史老问真君姓
名。」(警世通言·卅九卷)②「他也不茶不烟,一言不发,獃獃的只
向对面安公子这间客房瞅着。」(儿女英雄传·四回)
〖形〗
1. 制茶用的。例:茶硙、茶磨;又:「日午梦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
臼。」(柳宗元·夏昼诗)
2. 烹茶用的。例:茶灶、茶垆;又:①「别有一条投涧水,竹筒斜引入茶
铛。」(马戴·庐山诗)②「日取供茶鼎,时来掷钓竿。」(陆游·方
池诗)
3. 饮茶用的。例:茶杯、茶壶;又:「我亦翛然五湖客,不妨相与试茶
瓯。」 (陆游·闲游所至留得长句诗)
4. 茶汁的。例「瓯香茶色嫩,窗冷竹声干。」(岑参·暮秋会严京兆后厅
竹斋诗)
5. 种植茶的。例:茶圃;又:①「架岩结茅宇,斲壁开茶园。」(白居
易·香炉峰下新置草堂咏怀题石诗);②「史记:『炎帝葬于茶山之
野』;茶山即云阳山,以陵谷间多生茶茗,故名也。」(读史方舆记
要·茶陵县)
6. 卖茶的。例 ①「大茶坊张挂名人书画,……所以消遣久坐也。」(古杭
梦游录)②「舣舟杨柳下,一笑上茶楼。」(戴复古·临江小泊诗)
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此处提到的「荼」即是「茶」的古称。翻开中华民族久远的历史,总有朴素清雅的茶香隐隐浮动。而细看「茶」字,「人在草木间」,正暗合了中华民族崇尚天人合一的自然之道。
追溯茶的起源,论述很多,莫衷一是。而在中国远古文化发展史中,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无不与神农氏有关。传说神农有一次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适有几片叶子飘进了锅里,随后煮过叶子的水,颜色微微变黄,神农喝了以后,感觉神清气爽,凭借多年尝百草的丰富经验,判定这些树叶是生津止渴、提神醒脑的良药。于是世间就有了茶,这是关于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公」。中华民族饮茶、敬茶的传统礼俗由来已久。自古「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占其一。大街小巷处,常可看到人们围坐于一壶清茶旁,或谈古论今、言南道北,或奕棋讲书、吟诗作赋,洋洋洒洒,蔚为大观。端的是「品茗悟道闲中趣,谈古论今座上宾」。无穷的乐趣在淡淡茶香中徐徐展开,以茶代酒,更少了一分对身心的刺激,多了一分恬静的茶趣。
而在生活中,一杯清茶堪称挚友。晨起温上一壶茶,可清神醒脑;下午喝上一杯茶,可纾解工作压力。回到家中,为父母为亲人为伴侣奉上一杯清茶。朋友来了,以茶会友,都是幸福洋溢的事。无论茶叶是多么廉价或者价值连城,都载满一杯浓浓的人情,也承载了华夏民族历久弥新的茶文化。
中国人深谙茶妙,《神农·食经》记载:「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茶之所以成为很多人不能割舍的情怀,缘于茶所本有的丰富内在。喝茶能颐养天和,在品茗的清趣中,涤除心垢,回归本性,得天地清和之气为己所用。细细品茶,苦涩中泛出的隐隐甘甜,令人唇齿留香,回味无穷。这恰似我们人生的一个精神缩影,甘苦参半的生活亦复如是。唐代诗僧兼茶道大师皎然有诗云:「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诗中暗藏玄机,怕是只有以茶沐心、宁静淡泊的茶人才能深解其趣了。
随着茶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伴侣,饮茶的境界也进一步升华,进而形成了茶文化。而在中国也只有茶这种植物,与高深莫测的「道」连在了一起,周身弥漫着平和虚静的道气。「茶道」这一词最初见于唐代《封氏闻见记》:「……茶道大兴。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而「茶道」的创始者,正是《茶经》著书之人——陆羽,后人尊称其为茶圣。与此同时茶道也传到了日本,举国上下盛行饮茶之风,并在修行人所追求的精神境界中,茶道进一步提纯为一门「和、敬、清、寂」的禅门艺术,禅茶一味,道在茶中行。
茶树生于灵山,得雨露日月光华滋养,清和之气代代相传,誉为尘外仙芽。而一枚茶叶采摘下来,需经过揉捻、烘焙、紧压等诸多工艺处理后,方能成为可供人们冲泡的茶叶。于此意义来看,茶的生命无异于经历一场凤凰涅槃,在淡淡清香中重获新生。
上品茶叶味醇韵雅,然必生于艰难之境。《茶经》载录:「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一个人品茗久了,自然能品出茶中丰富的况味,从茶叶质地到沏茶温度、水质,到浸泡时间,都攸关泡出的茶香味。一般而言,若以温水来沏茶,茶叶只是僵硬地浮在水上,闻不到它散逸的清香。而用沸水冲沏的茶,在一次又一次的冲沏下,茶叶不停翻滚沉浮,不断舒展,终于如云霞般绽放,溢出那或如春雨般清润,或如夏日般的奔放,或如秋风般醇厚,或如冬雪般沁人的阵阵幽香。四时之茶韵,永远令人回味无穷!
这正如同我们的人生,不经风雨磨砺的生活,就像温水沏的茶,只是一味地悬浮在生活表面,永远无法领略到生活的真味。而那些饱经沧桑、在苦乐年华中翻滚沉浮,却始终努力绽放自我的人,就像被沸水沏了一次又一次的酽茶,终将散发出生命的脉脉清香。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人生苦短,百味杂陈。思虑之时,烦忧之处,不妨沏上一壶清茶,让幽幽清茗涤净周身劳顿,在以茶香为生命底色的人生羁旅中,寻获一份回归大自然的朴素心怀。
大方广文化公益网编辑部
www.dfg.cn
上一页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