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每周一字

 

 

金文

小篆

隶书

行书

楷书

 草书

<会意>、<形声>字

小篆:「福」,从「示」,「畐」声。「示」,小篆的「示」上部为「二」,「二」古通「上」字;下部为「三条下垂的线」,义作「上天垂相」解。所谓「上天垂相」就是现代所说的「自然现象」。「福」本义作「佑」解,为上天垂相显示吉祥助人之意。故从「示」。又以甲文「畐」,象两手尊奉于「示」前,表尊奉上天垂相,无所不顺之意。

其义为:

1. 吉祥曰福。率指富、贵、寿、考、子孙繁盛、身体健康等而言。

如《礼记•祭器》「我战则克,祭则受福,盖得其道也。」

2. 福禄曰福。如《诗经•小雅》「君子至止,福禄如茨」。

3. 造福、佑之使得福。如《书经•汤诰》「天道福善祸盈」,又

如《易经•谦卦》「鬼神害盈而福谦」。

4. 佐助曰福。如《管子•小匡》「少相居,长相游,祭祀相福,死

丧相恤」。

5. 有福的。如福气、福相。

亘古至今,无人莫不希求有福。而「福」何以流传久远,广为大家所喜爱?让我们且从「福」字见真意。从甲文「福」之字形可窥见,古人为我们揭示了「福」就像是两手尊奉、承顺于「示」之前,一切当道法自然,遵从天理;「福」就是尊重顺应自然的原理原则,不相违背之意。这是古人传给我们后世子孙至简至真的人生哲学——求福的真谛。

《易经》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有福之人必有其享福之道,他能在享福的同时,福荫广庇,以福生福,从乐至乐,而历久不衰。例如宋朝名相范仲淹,其家族迄今千年依然兴隆,就是最好的典范。

然祸福相倚,在享福之时,祸也悄悄地接近了,因为人在享福之时极其容易骄纵放逸,等福享尽了,厄运随之而来。曾经有一个拾破烂的群体,年龄都在50-60岁之间,他们年轻时都是很有钱的人,也无一例外地不是当年穷奢极欲之徒。对物欲的迷恋使他们与「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自然循环之理背道而驰,一味放纵自己,奢靡无度,转眼福享尽了,只有靠捡拾为生。可见这种追求享受物质快乐的所谓洪福,其实是短暂和肤浅的!此类例子,环视周遭比比皆是。

何以享福却得如此下场呢?原因在于人们往往不明「福」的真意。以为福到了,就要尽情享乐,这是非常错误的观念,因为人生无常,唯有通晓「福」之真谛,才能永保其绵延流长,因为「福」非从天而降,必需懂得培「福」之因,随时能积福、造福、修福、惜福,迨至福至心灵,即能享受人生,为最有智慧、闲逸清福之人。

古云:「至诚合天,福之将至」,就是教我们回到「福」的原义,让自己的存心和言行举止都能合乎自然的原理原则,唯有如此,必可获得真正的「福」。例如,《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孝」既为人性的天然本分,那就是自然之道。一家人顺之,则家庭和睦温暖,孝子贤孙辈出,便是和美福荫之家。一国人顺之,以孝心为做人的原点,将此孝亲之心扩大到一切人、事、物,则是上下无怨,民心和顺,祸乱不兴的和谐社会,福泽之国。

反之,假若人们忙于追求外在不实的利欲,忽视「父子有亲」的人伦大道,则真正能慰籍心灵的天伦之乐、人间挚爱也将随之逝去。不仅如此,若干年后,如此身教出的下一代自会效仿,甚至更绝情,更无义,那时年老的孤寂、缺憾、甚至受气,可谓是寡福不幸,晚境凄凉。然这全是年轻时,身在福中不知福所造成的后果。

再如,《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合乎自然本性的表现就是心善、念善、言善、行善。真正做到,福自然就来了。华夏先祖,最善于发现自然之道,以道法自然过充满智慧的幸福生活。而引申发展形成的中华道德文化,也可谓是「福」的文化。由此可见,中华文化之伦理道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无一不是教我们如何过幸福生活的自然之道。祖先对后世子孙的舔犊之情,在道统文化中殷殷可鉴。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祖先留下的智慧文化,可谓是坐享先人的福分了,哪有不珍惜此福的道理?唯有让这「福」的文化发扬广大,福被自己、家庭、团体、国家乃至天下,才不负祖先的深恩厚德。

古人深明此理,将欢喜顺合自然之道的做法,喻之为「好德」。明了「好德」为一切好运和福分的根本,这才是明明白白的人。依「福」的本意,「自求多福」的人生,确是一条喜从心生的幸福之旅。这「福自我求」的正确方法,不仅是个人立身的宝箴,也是传给子孙后代,后福绵长,传世久远的良方。个人如是,推之于家庭、公司、国家、世界,求福之道亦莫不如是!

真诚祝愿大家多福!祖国多福!宇宙多福!

欢迎朋友们惠览本网《幸福人生》系列讲座

北京大方广文化公益网编辑部

www.dfg.cn

上一页 下一页


北京大方广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