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声>
<会意>字
小篆「聪」,从耳、悤声,本义作「察」解(见《说文解字》许慎著)。乃耳闻其声而心审其是否属实之意,故从耳。
又以悤音蔥,本作「多遽悤悤」解,乃迅速之意,聪为反应迅速而有立知其是否属实并察其隐意,故从悤声。
其义为:
1. 明察四方曰聪,即视听灵通之称。例如《尚书·舜典》「『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传:『开四方之门,以来天下之贤俊;广四方之视听,以决天下之壅蔽。』」
2. 闻之审曰聪,即对所闻必须仔细之称。例如《论语·季氏》「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例如《管子·宙合》「『耳司听,听必顺闻,闻审谓之聪。』注:『耳之所闻,既顺且审,故谓之聪。』」
3. 明哲之士曰聪。例如《中论》「明君之亲任也,皆贞、良、聪、智。」
4. 聪明。①耳目之称。例如《礼记·乐记》「奸声乱色,不留聪明。」②智慧之称。例如《尹文子·大道下》「专用聪明,则功不成。」
5. 动词,通「听」。例如《战国策·秦策》「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6. 明,清楚。例如《王褒·圣主得贤臣颂》「不殚倾耳,而听已聪。」
7. 聪明,闻见。例如《尚书·皋陶谟》「『天聪明自我民聪明。』疏:『天之所闻见,用民之所闻见也。』」
8. 悟性良好貌。例如《宋史· 朱台符传》「少聪颖,十岁能属辞。」
9. 敏,表性态。例如《北史· 奚斤传》「斤聪辩强识,善谈论。」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聪明,但真正的聪明是什么?细细忖思,它是有度的。
《论语》「君子九思」的「听思聪」,就直陈出,「听」要听得清楚,要听明话中之义,更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可停留在话语的表象,应当完全了解其中的道理,这就是听而能「聪」之意。
尤其是「外听易为察,而内听难为聪。」不见得我们平常听到的就能明其义、通其理,进而审明其话语的曲直以及对内在的启示,因为稍不注意就可能因误听而导致误会或对立。所以,「听」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会听与不会听,听明白与不明白,都可能造成天壤之别的后果。故「听思聪」应用日常处事当中,是非常值得我们戒慎的。
古人云:「聪以知远,明以察微。」一个聪明的人不仅可以洞察四方,彻听天下,还能观察到事情的细微处,即所谓的「见微知著」。
古往今来,聪明的人比比皆是,但仅有聪明没有智慧,一样不能圆满人生,故聪而能慧,才是真正具有高度智慧之聪明人。
宋朝范仲淹先生一生简朴,从小就树立了伟大的志向。自幼家境贫寒,读书备极艰辛,但勤奋好学的精神,感动寺院长老,于是资助他到南都学舍学习。在学期间,范先生不改勤俭之志,每天三顿,吃的都是凝固成块的冷粥。同学看他可怜,便从家中带来美味,送给范先生。而范先生毅然推辞说:「感谢盛情,我多年吃粥成习,若接受这样美好食物,那我将来还能再坚持吃粥吗?」范先生坚定磨练自己心志,唯恐变节。直至他显达后,依然不改清贫节操,宁把所有的俸禄,周济百姓,也不愿自己享福。经过刻苦学习,最终成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通过这则故事,我们体会到了范公之聪,就在于他能够始终不变严谨自己的行为,不使微细之事而动摇自己向学之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背后,更蕴藏着他的勤俭刻苦,严谨持身的深厚功夫。
世间除了有智慧的聪明人外,多数的聪明人常是「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这是最令人惋惜的聪明人。虽然天资聪颖,但却不努力进取,不能谦逊学习,最终一事无成。
古时候,有一位名方仲永的神童,家中世代都是种田人。他自幼天资聪明,五岁能诗,四乡邻里都赞扬有加。有人建议其父让仲永读书,但父亲却说:「既然是神童,有天赐的才华,又何必去读书浪费钱财呢?」由于成长阶段,方仲永没有读过一天书,便把自己的天资荒废掉了,长大以后与一般常人没有两样。这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光有先天的秉赋,是远远不够的,后天的勤奋努力,才是日后成材的关键。
天生我材必有用,虽然自己的条件能力差,但透过学习,同样也能成为聪而敏慧之人。
有一种聪明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也就是常说的「聪明反被聪明误」。
多少人因为自恃聪明而自误前程。当人自以为聪明时,其实正显出了另一面的愚昧和无知。就像沙漠中的鸵鸟,以为把头伸进沙子里看不到,就能逃离危险一样。所以真正聪明,仍得需要面面俱到,否则破绽百出,一样陷入困境。因此,聪明需内有涵养,外有宽广胸襟,又有谦虚的美德,才能知行合一,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益更多的社会大众。
老子曰:「大巧若拙,大辨若讷。」才华横溢,沉默寡言,深藏不露之人,因为明白了锋芒毕露的危险,即使功成名就,也能审时度势,急流勇退,故能免遭厄难,此为大聪之人。
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周总理正是以他的一生,为我们作了最好的见证。
无论是有智慧的聪明人、令人惋惜的聪明人、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聪明人、外拙内智的聪明人,还是老实的聪明人……在我们的生活中,您会选择哪种聪明人呢?
聪明与智慧,是每个人所向往的,它能引领我们走向光明,避免堕落。但,若不能透过诚实与谦恭,勤奋与好学,平淡与朴实,和敬与包容,还是不能做个自在的聪明人。
让我们多以柔和谦卑的态度与人为善,这样才是智慧的作为。
北京大方广文化公益网编辑部
www.dfg.cn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