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声><会意>字
小篆悔:从心,每声,本义作「悔恨」解,(见《说文解字》许慎著)乃心中自恨言行有失之意,故从心。又以每本作「艸盛上出」解,有不断生长的意味,悔者常不断自罪自责,故悔从每声。
其义有:
1. 周易之外卦曰悔,即卦上之三爻。例如《尚书•洪范》:「曰贞曰悔。」
2. 过失曰悔。例如《论语•为政》:「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3. 动词,恨;事后自恨失宜。例如《礼记•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
4. 改;改正前失。例如《左传•隐公十一年》:「天其以礼悔祸于许。」
大千世界,万象纷纭,人在天地之间,仰观星空浩渺无穷,俯视大地森罗万象。又随着四时的交替,有荣枯寂灭,有长幼尊卑,有富贵贫贱,有兴衰成败……尽管人生百态、世事无常,而人们都共同拥有一颗宝贵的心灵,伫立其中,各自展现了生命最美的乐章。
汉字的智慧,就将心灵世界演绎得淋漓尽致:心居于中,是忠;心里有鬼,是愧;诚心认真办事,是慎;心念昔日往事,是惜;心感于秋时万物凋零而触景生情,是愁。更有会意说文的,例如言行有了过失,心里往往不能释怀,好像绿草萋萋生长,每每郁郁在心,这就是「悔」。
学习、工作、生活,演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生命交响曲。读书三心二意,不能用心深入,才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反悔。学习不注重实践,不能慎思笃行,于是工作上有困难重重,才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追悔;人生不明理,生活得过且过,蓦然回首,虚度了青春年华,才有「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忏悔。
树下对弈,一局棋因思虑不周,下错一步,如果醒悟得及时,或许还可以悔棋再来。而假如棋差一着,导致满盘皆输,此时也悔之晚矣。又有青年男女,因为不能谨慎对待择偶婚姻,一时的轻率而又所托非人,空自责于「悔不该当初」,也已是枉然无奈。
史书中记载,战国时期的楚怀王,听信了佞臣靳尚和宠妃郑袖的令色巧言,释放了秦国谋臣张仪,大夫屈原进谏后,尽管追悔,也已是追之不及,终致挡不住秦国的金戈铁马,使楚国灰飞烟灭。亲小人,远贤臣,此国家所以倾颓也,楚怀王尽管有悔,悔而不能省思改过,是无用之悔。
隋朝时期,有田真、田庆、田广三兄弟分家产,兄长田真不忍于手足争利、各自分散,面对院中的紫荆树追忆缅怀,伤感不已。随后,紫荆树一夜之间枯萎凋零,见此情景,田庆、田广幡然悔悟,明白了骨肉情深,花木也有感应,只有亲爱与和睦,互相扶持才能让家庭走向兴盛,由悔而能悟,由悟而能改,由此而打消了分家的念头。不曾想,枯萎的紫荆树又重新焕发生机,如田家一样走向欣欣向荣,这是有益之悔。
悔,实在来讲,就是自己恨自己,郁结在心中,滋味也并不好受。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是古人对我们的教诲。面对自己曾经犯下的过失,我们不必太耿耿于怀,也不能执迷不悟,因为「徒悔,无益也!」
俗语讲:肠子悔青了,也于事无补。面对过失,此时更需要我们反躬自省,亡羊补牢,转悔为悟,学颜回「不贰过」的精神,不重复犯同样的过失,才能真正有益于人生。而「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过去的就让它过去,正视现在,把握未来,才是我们应该具有的人生态度。
老祖宗告诉我们,「事不三思,终有后悔」「不勤于始,将悔于终」。大致说出了悔的原因,因为言行不能谨慎,过于轻率,又不能瞻前顾后,勤于筹备,才导致事与愿违,才让本不该有的悲剧发生。
而如何才能少悔,而至于无悔呢?孔老夫子早就谆谆教诲我们,要「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也就是说,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多听多看,言行谨慎,就会减少错误,避免过失,后悔的事也就少了。总而言之,「慎于始」才不「悔于终」。
人生无悔,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与理想。「士君子一出口,无反悔之言」,这是言无悔;「义之所在,身虽死,无憾悔」,这是行无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先哲们为探寻真知,修身求道,有着坚毅不拔「虽九死而犹未悔」的精神。所以,王国维也说人生有一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我们凝望世界万象,感悟生活,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心灵支配着我们的思想言行。我们不希望人生留下遗憾、悔恨,「悔」字的智慧与警戒——您我领悟到了有多少?
北京大方广文化公益网编辑部
www.dfg.cn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