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每周一字

 

 

小篆

隶书

楷书

楷书

行书

<形声>,<会意> 字

小篆:恥,从心,耳声,本义作「辱」解,见<说文>,乃羞愧之称,羞愧乃心有所惭而生,故从心。又以耳为司听闻之器官,人每因闻过而耳赤面热,故「恥」从耳声。

其义为:

1.羞愧曰恥。如《中庸》「知恥近乎勇。」

2.可恥之事曰恥。如国恥。

3.羞辱、侮辱曰恥。如《左昭五年》「恥匹夫不可以无备,

况恥国乎?」

4.羞、可羞曰恥。如《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恥恶衣恶

食者,未足与议也。」

5.与「耻」同。 

「恥」,有闻过心生惭愧之意。凡人心生惭愧,不觉会面红耳赤,这是人性本善使然。知恥之心是人之天良。孟子曰:「恥之于人大矣。」何以有此感叹呢?试想,起一恶念,便生羞恥之心;行一恶事,便感愧恐,又恥又恐,自必速止其恶。知恥是保全人心念、行为不离正道的护栏。故曰:「恥可以全人之德」。

人人都有知恥良知。明朝提出「致良知」学说的王阳明先生就用生动的事实证明了此点。有一次王先生外出,不幸与同行的人被盗贼绑劫,当盗贼得知他是阳明先生时,就问他:「您说人人都有良知,我们这群盗贼也有良知吗?」王先生肯定地回答:「有。」盗贼反问:「怎么能证明呢?」王先生要求他们说:「现在照我说的去做,我证明给你们看。」于是,王先生让他们脱掉外衣、内衣,一层层地脱掉,直到剩下最后一条裤子的时候,还命令他们脱掉。盗贼喊道:「不行呀,这个不能再脱了!」王先生说:「这知恥就是你们的良知啊!」

「知恥良知」的提倡于当前乱象频生、道德日丧的社会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人们能从知恥开始,远离、不做令人羞恥的事,诸恶莫作;继能再接再厉,为所当为,众善奉行,则众人期盼的天下太平自致矣!  

北京大方广文化公益网编辑部

www.dfg.cn

 上一页 下一页


北京大方广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