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时尚话题

 

 

 

春节习俗拾萃

春节习俗之三

拜 贺 新 年

新春伊始,吃完了新年的第一餐传统饺子宴之后,人们便要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了。传统有拜年与贺年之分,拜年是晚辈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同辈之间的道贺。清人柴萼在《梵天庐丛录》中称:「男女依次拜长辈,主者牵幼出谒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它与除夕的团圆饭一样,是最能体现「年味」的春节习俗之一。

拜年的由来

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做「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风绵绵相传。

拜年的风俗

拜年是人们互相祝贺新年幸福吉祥的一种礼俗,自古以来,上自朝廷、官绅、下至民间百姓,都有这种礼节。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描写北宋汴京过年时的情景:「正月初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捕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苏州人拜年的情景说:「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拜年比其他节庆日的交际范围要广。首先是家中为长辈拜,然后为家族中的尊长拜,家中、族中拜毕,再到邻里乡党及亲戚朋友家去拜。南朝梁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载:元旦鸡鸣而起,先于庭院点爆竹、燃草,然后「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说的是家中拜年。

拜年主要还是走出家门去拜,南宋时京城临安,元旦一早「士夫皆交相贺,细民(按:指平民百姓)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梦粱录•卷一•正月》)明代北京城、郊,「元旦出游,道逢亲友,即于街上叩头。」(《宛署杂记•民风一》)清代的北京城,由于官民同时出拜,「车马喧阗,追欢竟日」,士绅「路遇亲友,则降舆长揖,而祝之曰:新禧纳福。」乡村拜年同样热闹非常,各地虽然礼俗不一,但拜谒往来大同小异。

在古代,要是碰上亲戚朋友多,难以一一登门道贺,于是出现了拜年的另一种形式,那就是「拜年帖」,相当于现在的「贺年卡」。

这是由古代的名片演变而成。据清代赵翼考证,西汉时没有纸,削竹木为刺,上书名姓,叫「名刺」。后来还用大红绒线在织锦上绣字为「名片」。用名刺贺年的习俗在东汉已经出现,但是不常见。

到了宋代,商人、士大夫们交游广泛,逐一登门拜年是不现实的,他们就会派遣仆人带谒刺拜年,上面逐渐也会写上一些祝福的话。这样简便易行又达到拜年的目的。如宋人周辉《清波杂志》中称:「宋元祐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送帖者驾着马车,至某家门口,见到看门人,「疾呼接帖,投一名刺,匆匆驰去」,所以这种拜年帖又称为「飞帖」。

明代,过年互赠拜年帖已经蔚然成风,成为重要的拜年方式。有些府第、店铺索性在大门上挂一个红袋以盛贺年帖,「外写『请留尊柬』四字,拜者投刺于中即去。」(《燕京杂记》)有的人家在门前贴一红纸袋,署曰「接福」或「代僮」字样,亦为盛放飞帖之用。

明朝,朝官之间不管是不是认识,见门就投,每到春节,一些人家的红纸袋里被祝贺谒刺塞得满满的。因为别人投递,所以一些人随波逐流,其中难免有虚情假意的。明代大书画家文徵明曾在诗中写道:「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清嘉录•正月•飞帖》)

到了清代,这种「应付差事」的拜年,在官场更滥于明代。清人著的《燕台月令》写道:「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短短九个字,道尽清代官场年节名帖满天飞的情状。不过,清代也有一些人家,即使送名帖拜年,也是很庄重的: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锦盒(俗称「拜盒勺」)里送给亲友。

其实,在民间,拜年活动一直是很朴实的。正如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中所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人们互相拜年,是出于对长者尊敬,对亲友的关爱,也是一种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活动。如清人艺兰生在《侧帽余谭》一书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诚善举也。」无论是寄居他乡的同乡、同学,相约团拜,还是家庭邻里间的拜年聚会,都显得格外亲切。就连平日有所积怨、不通往来的人家,逢年节互相一拜年,也就言归于好,不计前嫌了。

拜年的次序

民间拜年习俗十分热闹,也极为讲究。拜年主要是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向诸神、祖先拜年;二是向长辈、亲友拜年。

拜年有特定的次序。自明清开始,拜年次序是:首拜天地神帙,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长,最后按家卑幼以次序互拜,并遵循先家内后家外,先族亲后姻亲的规矩。对尊长要行大礼,对孩童要给赏赐,平辈间拱手致语。

除夕白天,人们都把家谱、祖先像挂出来,摆好香炉、供桌,进行祭祀活动,在一家之长的带领下跪拜祖先。有祠堂的家族,则到祠堂跪拜祖先。

据记载,从清末民初,晚辈在正月初一给家里的长辈叩头拜年的习俗,已经比较成熟。这是体现家族人伦纲常的最重要的时刻,当然,在拜年以前,先要守岁和接神。

年轻人守岁是为了年事已高的父母长辈增福延寿,守岁一环是断不可少的。守岁到子时,即可接神。这时,供桌上只供三碗,每碗五个饺子。点燃香烛,宣告接神仪式开始。

接完神后,长辈们这才端端正正坐在堂上,接受晚辈们的拜年,都必须要磕头三次。然后,由长辈们给晚辈们一些「压岁钱」。拜年后,全家聚在一起吃顿素馅的接神饺子,也叫五更饺子。饺子里放一个小铜钱,吃到铜钱者在新的一年里会「诸事顺利」。吃罢,整个拜年程序才算结束。

拜亲朋的次序是:初一拜本家;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现代多行团拜,岁末邮寄贺年片和贺年信等。

结 语

中国自古有礼仪之邦的称誉,从拜年的风俗中亦可见一斑。礼是人与人之间最优美的距离。礼仪形式的背后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宗族拜年意在传承孝悌之道,发扬尊老爱幼之风,维护家庭的团结和睦,教育晚辈尊老敬长,养成懂礼节、知进退的良好习惯,以便将来到社会上也能尊师敬长,谦虚谨慎的去工作和生活。亲朋拜年则能联络感情、增进友谊。正如古语所说,拜年「以联年谊、以敦乡情」。在「过年好」的道贺声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的感情。

大方广文化公益网编辑部

www.dfg.cn

前页 后页


当前位置:首页-时尚话题:节日篇
网站导航 - 联系信箱
北京大方广文化公益网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