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时尚话题

 

 

 

中 华 传 统 五 礼 (五) —— 嘉 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嘉礼亲万民。」嘉礼为古代礼仪中内容最丰富的部分,上至王位承袭,下至乡饮酒礼,婚冠、贺庆等无所不包,其最主要的内容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xiǎng)之礼,脤膰之礼,贺庆之礼,即位改元礼等。

关于嘉礼,郑注云:「嘉,善也,所以因人心所善者而为之制。」嘉礼旨在规范秩序与导正人心。《周礼》中嘉礼的几项内容,后代也有不少变化。这里从飨燕、饮食、冠、射、乡饮酒、养老优老、帝王庆贺等七个方面略加介绍。

一、飨燕饮食之礼

1.飨燕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上古时,飨、燕是有区别的。飨礼在太庙举行,烹太牢(祭祀时使用的祭品)以饮宾客,但并不真吃真喝,有一定之规,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礼在寝宫举行,亦有一定之规,燕,通「宴」,为吃喝之宴。

2.饮食之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这里说的「饮食」也是宴饮,通常专指宗族之内的「宴饫(yù)」,而不是日常家居的饮食。宗族兄弟合族宴饮,大抵有两种,一种逢祭而宴,一种以时而宴。

二、冠礼、笄(jī)礼

冠礼

冠礼是成人礼,是给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礼仪。在氏族社会,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要参加一种「成丁礼」,这样才能成为自己部落的正式成员,享受应有的权利和履行应尽的义务。冠礼应当是从这种「成丁礼」演变而来。《礼记·冠义》说,冠礼是「成人之道也」,「将责成人礼焉也」,要按照「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四个方面的礼的规范加以约束,使之成为具有「孝、悌、忠、顺」完美品德的人。故古人重冠礼,行之于宗庙,告于先祖,民族之新生命,已由幼苗而长成,负担继往开来之责任。

笄礼

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女子在15岁许嫁之时举行笄礼,结发加笄。结发是将头发梳成发髻,盘在头顶,以区别童年时代的发式。梁代贺玚说,笄礼由主妇为笄者结发着笄,由女宾以醴酒礼之。女子到了20岁,虽然还未许嫁,这时也要举行笄礼,表示今后要以成人相待。

《宋史·礼志》记载,公主举行笄礼后,聆听训辞:「事亲以孝,接下以慈;和柔正顺,恭俭谦仪;不溢不骄,毋诐(bì,偏颇,邪僻)毋欺;古训是式,尔其守之」。然后,笄者再接受皇后、妃嫔的祝贺。

笄礼至明代即废而不用。民间女子婚嫁时将头发挽束成髻,用簪子固定,与婚前发式明显不同。这也算保留了些许笄礼遗风。

三、射 礼

射礼有四种。一是大射,即天子、诸侯祭祀前选择参加祭祀人而举行的射礼;二是宾射,即诸侯朝见天子或诸侯相会时举行的射礼;三是燕射,即平时燕息之日举行的射礼;四是乡射,是地方官为荐贤举士而举行的射礼。射礼前后,常有燕饮,乡射礼也常与乡饮酒礼同时举行。大射前燕饮依燕礼,纳宾、献宾、酬酢及奏乐歌唱娱宾,宴毕而后射。

投壶之礼

与射礼相仿的还有投壶之礼。有人推测投壶乃是射礼的变异,或者由于庭院不够宽阔,不足以张侯置鹄;或者由于宾客众多,不足以备官比耦,因而以投壶代替弯弓,投壶,以箭矢投入壶中为胜。以乐嘉宾,以习礼仪。

四、乡饮酒礼

乡饮酒礼是敬贤尊老之礼。《周礼·地官·乡大夫》说:「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乡老及乡大夫,帅其吏与其众寡,以礼礼宾之。」郑玄归纳乡饮酒礼的意义有四项:一是选拔贤能;二是敬老尊长;三是乡射,即州长习射饮酒;四是卿大夫款待国中贤者。(《仪礼·乡饮酒礼》孔疏)乡饮酒是基层行政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五、养老、优老之礼

我国有养老、优老的传统,古礼中对此有详细规定。《礼记·王制》云:「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八十拜君命,一坐再至……九十使人受。」这虽是儒家的理想制度,但对历代都有很大影响。

优老是指对老年人的优待政策,往往由国家颁布律令加以施行。如在田役方面,规定80岁以上的老人,家庭中可免除一名男丁的田役;90岁以上的老人,全家免除田役。在道路交通方面,规定车辆、行人见到老人要主动让路躲避。在刑律方面,规定70以上不得为奴,80、90虽然有罪,亦不加刑。北魏时,还有为高年老人授名誉官职的办法,也表示了一种恭敬之意。礼经的这些主张,对后世的优老制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金代天德三年(1151年),沂州一名男子犯罪应处以死刑,但家中老母有病而别无侍奉之人,海陵王特准免予一死,命在家奉养老母。这是「独子留养」制度之始,后来定为法令,历代多沿用其例。

康熙时又规定,给百岁老人「升平人瑞」匾额,赐银建牌坊;节妇百岁给「贞寿之门」匾额,也赐银建牌坊。历代养老、优老的法令和规定,体现了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一个方面。

六、帝王庆贺之礼

1.帝王即位改元

《尚书》之《顾命》、《康诰》篇写到周成王死后,康王告殡宫而即位的典仪,这是文献中最早的关于帝王即位礼的记载。与即位相关的是「纪元」。

所谓「纪元」,就是「纪一君之终始」(清秦蕙田编《五礼通考》)。新君改元,自有肇兴代终之义。第一年称为元年。我国历史有可靠元记载的是西周共和元年,相当于公元前841年。后代帝王在位期间改元,往往因为有某种祥瑞或灾异,或者是为了纪念某一事件。

2.朝礼

朝礼是帝王与大臣上朝办理政务之礼,主要涉及听朝之场所,听朝之时间,以及与听朝相关的仪式。朝之所以称为朝,因为通常都是在清晨入宫廷理事。《孟子·公孙丑》云:「朝将视朝。」《诗经·齐风·鸡鸣》云:「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古之君臣鸡鸣天明之时入朝,而未明之时即已起身上路。群臣俟君王临朝,拜揖行礼,王答礼,就位,然后听事理政。事毕,退朝入路寝。群臣各自回到各自的治事之所。

3.朝贺之礼

常朝为治理国政而设,除此之外又有大朝,又有节日庆贺,礼仪规格皆高于常朝,故「朝贺之礼」另有一套礼规。

唐代元旦、冬至两大朝会,合称「正至」。元旦朝会,由皇太子献寿,中书令奏诸州上表,黄门侍郎奏祥瑞,户部尚书奏诸州贡献,礼部尚书奏诸蕃国贡献,百官上殿高呼万岁。乐舞有「三大舞」,即七德舞、九功舞、上元舞。朝贺毕,皇帝宴飨群臣。

4.千秋万寿节

帝王诞辰称为「千秋节」或「万寿节」,庆贺典礼始于唐玄宗。上古有祝寿之辞,但无庆贺生日之活动。如《诗经》「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豳风·七月》);「虎拜稽首,天子万年」(《大雅·江汉》);燕饮祝酒,也多用上寿之辞。举行纪念生日活动,始于隋高祖,其在生日时下诏,令海内为武元皇帝、元明皇后断屠,以不准宰牲来纪念父母生育之恩。唐玄宗时,宰相率群臣上表称贺,要求将玄宗生日定为「千秋节」,置酒张乐,大宴百僚。玄宗登花萼楼受贺,全国放假三天。晚唐诸帝过生日多邀集沙门、道士讲论祈福,也没有举行朝贺之礼仪。

唐、宋时,每一皇帝诞辰往往各立节日名称,如唐玄宗生日称「千秋节」,又称「天长节」;肃宗生日称「天成地平节」;文宗生日称「庆成节」;五代后唐庄宗生日称「万寿节」;明宗生日称「应圣节」;宋真宗生日称「承天节」;仁宗生日称「乾元节」……元代则一般统称「天寿节」或「圣诞节」;明、清称「万寿节」。

可列入「嘉礼」的典礼制度还有许多,如「尊亲礼」,皇帝追尊已故的先祖父考,给他们加上种种尊号,或者给禅位的太上皇,给皇太后、太皇太后加上种种尊号、徽号;又如「巡狩礼」,帝王巡行天下,察吏治,观民风等等。在古代礼书中,还有将「观象授时」(天文历法)、「体国经野」(地理)、「设官分职」(官制)以及学校、科举、取士等列入「嘉礼」的,兹不赘述。

礼者,履也、体也。实践谓之履,即人生行为之法则,立本谓之体,即民族、国家、社会、家族等人群之秩序。时至今日,由于各种原因,丢失了很多可以承载中华民族人文品格和精神气度的传统。「仪礼」就是其中之一。「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一种寓教于「美」的文明教化方式,有着民族特有的人文传统。礼乐文化强调秩序与和谐,故而回归民族文化传统,无疑将增添我中华民族屹立风雨的底气,给浮躁庸俗文化有泛滥趋势的当今,注入一股雅正的新风。

诚然,如今时代不同,对古人追求的「礼义」不需要完全生搬硬套,然而按照「礼」的内涵,恭敬而恰如其分地发扬,对中华传统文化而言便是一种可贵的传承,衷心希望中华优秀传统礼仪,能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发扬,国家昌盛繁荣,民风淳朴温良。

——参考资料《礼记选解》、《中国民俗文化·礼仪》、中国礼仪网《传统礼仪》等

大方广文化公益网编辑部  

www.dfg.cn

前页 后页


北京大方广文化公益网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