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生活學堂 每周經典

  孺子可教

【成語】 孺子可教

【發音】  rú zǐ kě jiào

【釋義】

 孺子:小孩子,後生;教,教誨。指年輕人能造就成材,可以接受教誨。

【語源】

西漢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返,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

【故事】

事見《史記留侯世家》張良敬老之事。

張良,原姓姬,是戰國時期韓國的貴族,他的祖父、父親都做過韓國的宰相。公元前230年,秦國滅掉韓國,張良因此與秦國結下深仇大恨。後來因為行刺秦始皇沒有成功,遭到通緝,於是張良就改名換姓,逃到下邳躲藏。 

一天,張良悠閑地在下邳橋上散步,有一位穿著粗麻衣服的老人,走到張良面前,竟故意把自己的鞋子扔到橋下。張良心下納悶,緊接著聽到老人喊他:「小子,去給我把鞋子撿上來!」張良非常惱怒,但他念及老者年紀大了,便忍氣吞聲地到橋下撿鞋。鞋撿上來,沒想到老人又沖張良伸出腳,說:「給我穿上鞋!」張良心想:好人做到底,既然已幫他把鞋撿上來了,也就跪著替他穿上鞋。老人穿上鞋,站起身大笑而去。張良更加感到驚訝,目送老人離去。老人離開了約一里遠,又返回來,說:「你真是孺子可教啊!五天後天一亮在此地等我。」張良此時才領悟到這位老者是個奇人,必定有來歷,於是恭恭敬敬地答應下來。 

五天後的黎明,張良依約前往。但老人已先等在那里了,他生氣地說:「跟老人家有約,卻遲到了,五天後同一時間,你再來這里。」又過了五天,公雞剛啼叫,張良就趕緊穿衣出發,等到橋頭一看,老人還是先到了。老者十分氣憤,對張良說:「又遲到了,五天後你再來。」五天後,還沒到半夜張良就到橋上等候。不久,老人也來了,見張良早他到達,很高興,說:「年輕人就該這樣。」隨即拿出一本書,說:「這本書讀了就可以做君王的老師。十年後就可以發跡。十三年後,年輕人你到濟北見我,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老人沒有再說其它話就離開了,從此以後張良沒有再見過這位老人。等天亮一看,原來老人送的書是《太公兵法》。因此,張良覺得這是一本特殊的書,就常常研讀它。 

相傳《太公兵法》是姜子牙幫助周武王討伐商紂後所寫的兵書。張良後來果真利用書中的兵法,輔佐劉邦建立了漢朝,那位老人就是黃石公。而「孺子可教」就被人們引用為成語,用來贊揚可以教導造就的年輕人。

【示例】

「初,上人在吳興居何山,與晝公為侶,時予方以兩髦執筆硯,陪其吟詠,皆曰:『孺子可教。』」              ——劉禹錫《澈上人文集紀》

 

張良的敬老尊賢與持之以恒的態度,為自己贏得了信任與賞識,也正因為他懷著恭敬之心去研讀老者所授之書,才能真正領悟書中精髓,并因此受益。 

謙卑自躬是年輕人應有的態度,同時也是內在恭敬之心的自然顯露。恭敬心不僅是維系人與人之間和諧關系的紐帶,更蘊含著深刻的人生智慧。「孺子可教」的贊嘆正是基於青年人謙虛恭敬的態度。好比一個容器,只有放空才有余地容納新鮮東西,同樣的,做人唯有虛心,才能不斷從周圍吸收養分,來陶冶自己的心性,擴大自己的心量。一個輕狂的人,因為內心的浮躁與傲慢,不容易發現他人的長處,更難以接受他人的教導而有所成長。 

然而恭敬并非盲目崇拜或是戰戰兢兢,真正的恭敬必是出自真誠,由衷地生起一種感恩、尊重,并由內而外,展現在一切言行舉止上。儒家《禮記》說:「毋不敬」。一個真正有恭敬心的人,對於一切人事,不論上下大小,皆心存謙恭尊敬。對上,感念古圣先賢教化之恩情,父母師長撫養培育之苦心,以及祖國護佑人民之恩德;對下,如我們的晚輩、學生、部屬,亦不可輕慢,因為所有人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只有放低自己的姿態,以平等心、慈悲心恭敬一切時,才能發現別人身上的閃光點。對人如此,處事亦然。每一件事都有其蘊涵的精神和意義,在日常生活中,以恭敬、真誠之心認真做好每一件事,例如讀誦經典時心念專注,緬懷古德的智慧德教,對經書心生恭敬,一字一句清楚明白,久而久之,亦能與典籍所要傳達之義理相應,使智慧法水無礙地注入自心當中。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編輯部

www.dfg.cn

上一頁 // 下一頁


 
網站導航 - 聯系信箱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