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儒論小學
弘謀按宋儒論蒙養道理. 俱從源頭說來。徹內外.
貫始終. 多不勝錄。茲錄其切近時弊者. 以補前編所未備焉。魯齋先生.
於元代以教化為己任。一時蒙古諸生多所成就。今觀用人於其所長.
教人於其所短. 因其所明. 開其所蔽數語. 已括設教之大端矣。夫教法具在.
行之惟人。小子何知. 父兄師長之責也。林致之諭父師.
其旨深矣。因並錄之。
程子曰。古人雖胎教. 與保傅之教. 猶勝今日庠序鄉黨之教。古人自幼學。耳目游處.
所見皆善. 至長而不見異物. 故易以成就。今日自少所見皆不善.
纔能言. 便習穢惡. 日日銷鑠. 更有甚天理。
古之人.
自能食能言而教之。是故大學之法. 以豫為先。蓋人之幼也.
智愚未有所主. 則當以格言至論. 日陳於前。盈耳充腹.
久自安習. 若固有之者. 日復一日. 雖有讒說搖惑.
不能入也。若為之不豫. 及乎稍長. 意慮偏好生於內.
眾口辯言鑠於外. 欲其純全. 不可得已。
人多以子弟輕俊為可喜. 而不知其可懮也。有輕俊之質者.
必教以通經學. 使近本. 而不以文辭之末習. 則所以矯其偏質而復其德性也。
勿謂小兒無記性. 所歷事皆能不忘。故善養子者.
當其嬰孩. 鞠之使得所養. 全其和氣. 乃至長而性美。教之.
示以好惡有常。如養犬者. 不欲其陞堂. 則時其陞堂而撲之。若既撲其陞堂.
又復食之於堂. 則使孰從。雖日撻而求其不昇.
不可得也。養異類且爾. 況人乎。
朱子曰。古者初年入小學. 只是教之以事。如禮樂射御書數.
及孝弟忠信之事。自十六七入大學. 然後教之以禮。如致知格物.
及所以為忠信孝弟者.
古人小學. 養得小兒子誠敬. 善端發見了。然而大學等事。小兒子不會推將去.
所以又入大學教之。
古人都從小學時學了. 所以大來都不費力。如禮樂射御書數.
大綱都學了。及至長大. 便止理會窮理致知工夫。而今自小已失.
補填實難。但須莊敬誠實. 立其基本。逐事逐物.
理會道理。待此通透. 意誠心正了. 旋旋去理會禮樂射御書數。今則無所用乎御.
如禮樂射書數. 也是合當理會底。但不先就切身處.
理會得道理. 便教考究得些禮文制度. 又乾自家身己甚事。
古人小學. 教之以事. 便自養得他心. 不知不覺自好了。到得漸長漸更歷.
通達事物. 將無所不能。今人既無本領. 只去理會許多閑汩董。百方措置思索.
反以害心。
劉元城有言. 子弟寧可終歲不讀書. 不可一日近小人.
此言極有味。
陸子壽言. 古者教小子弟。自能言能食即有教。以至灑掃應對之類.
皆有所習。故長大則易語。今人自小即教做對.
稍大. 即教做虛誕之文. 皆壞其性質。
弟子職。所受是極. 雲受業去後. 須窮究道理到盡處也。毋驕恃力.
如恃氣力. 欲胡亂打人之類。蓋自小便教之以德.
教之以尚德不尚力之事。
東萊呂氏曰。教小兒當以正. 不可便使之情竇日開。
教小兒. 先教以恭謹. 不輕忽. 不躐等. 讀書乃餘事。今日之有資質者.
父兄便教以科舉之文. 不容不躐等。皆因父兄無識見.
至有以得一第便為成材者。
魯齋許氏曰。小學內明父子之親. 言凡為人子.
為人婦. 幼男與未嫁女子. 皆當盡愛盡敬. 不敢自專.
事親之道也。
凡人幼小時. 不引得正. 後便難了。如字畫端楷之類是也。
先生教小學生. 凡讀書倦時. 則令習拜跪揖讓.
應對進退之節. 或投壺習射. 負者罰讀書若干遍。每說書.
不務多. 惟肯款周折若未甚領解. 則引證設譬.
必使通曉而後已。
又常問此章書義. 若推之自身. 今日之事.
有可用否。大凡欲其實踐. 不貴徒說也。
先生又以用人與教人不同。用人當用其所長.
教人當於其所短。故其教人. 恩同父子. 義若君臣。因其所明.
開其所蔽. 而納諸善。時其動息. 而張弛之。慎其萌孽.
而防範之。日漸月漬. 不自知其變也. 日新月盛.
不自知其化也。是以凡為子弟者. 皆能自立. 為世用矣。
林致之曰。今之教讀. 可方古閭胥族師之任。其有關於人才風化者.
不為不大。切須以身率人. 正心術. 修孝弟. 重廉恥.
崇禮節. 整威儀. 以立教人之本。守教法. 正學業.
分句讀. 明訓解. 考功課. 以儘教人之事。凡日用間.
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之道. 心術威儀衣服飲食之事.
俱依小學明倫敬身所言. 及童蒙須知. 白鹿洞教條.
呂東萊規約. 程董學則. 劉敬堂. 真西山. 齋規。其考德等事。則依胡敬齋先生續白鹿洞學規.
務要切實體貼. 就其身以開導之。即事論事.
迎其機以點出之。時其動息而張弛之。慎其萌孽而防範之。
凡君子小人善惡. 義利輕重之辨. 莫不為之反復曉告.
懇切開諭. 以發其心志. 而責之以必為。榮耀之.
愧恥之. 使之歡忻鼓舞. 日趨於善。而本然良心.
得以保全. 而不至於破壞。是今日救時第一義也。否則蒙養既失.
習成難轉。雖記得甚多. 講得甚精. 作得甚妙.
只是工紙上之談. 而實於其身. 曾不得幾字受用.
甚則任氣徇欲. 飾非文奸. 敗常亂俗. 以古道為迂.
以執禮為固. 以廉恥為矯激. 是正古人所謂侮聖言.
不識字者也. 豈得謂之讀書哉。
凡為師者. 當以風俗為念. 毋安常襲故.
以誤後學。諭教讀嘗聞諸先輩雲.
人生至樂. 莫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夫世人所以終日百計營營者.
不過為子孫計耳。不知子孫果賢耶. 固無用爾之營營。果不賢耶.
則爾之終日營營者. 適所以益其過而縱其欲.
鮮有不覆敗者也。
故愛子者。莫要於能教.
教子者. 莫貴乎以正。愛而不教者. 固不得謂之愛。教不以正者.
抑豈得謂之教乎。何以言之。人家之所以興替者.
在禮義之有無. 子孫之賢否何如耳。假如子孫果賢.
而禮義果明耶. 則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義婦聽.
和氣滿堂. 何富貴如之。況如此之家. 天助人順.
鬼神陰騭. 未有不興且大者乎。茍子孫不賢. 而禮義不明耶.
子忤其父. 弟傲其兄. 妻逆其夫. 相殘相賊. 戚然不得以一日寧。雖有富貴.
亦安得而享諸。況如此之家. 神人共憤. 覆載不容.
又未有不衰且替者乎。
胡爾為父兄者. 念不及此. 知愛子. 而不知所以愛。知遺其子以財.
而不知遺其子以德。間有知延師者. 亦不過舉業是工。又有以舉業利遲.
惟記誦對偶是言。吏家行移. 不正雜書是習。其如禮義.
則視為無用長物. 未嘗一置之脣齒。如此者. 雖曰教之.
實所以害之. 其得謂之教乎。
夫人之立身立家. 可恃可傳以永久者. 惟在乎禮義。而紛紛勢利.
如煙花過眼. 須臾變滅。亦豈是傳家久遠物耶。況有禮義.
則雖貧賤. 人亦敬仰之。無禮義. 則雖富貴. 人亦鄙賤之。歷觀古昔以來.
多少身都將相. 而遺臭萬年. 窮居山谷。而流芳百世者.
惟是故爾爾。父兄若識破此意. 則所以教子弟者.
當使之覿德. 不當使之覿利。當使之皇皇於仁義.
不當使之皇皇於勢利。當使之以耕讀勤儉處家.
不當使之出入官府. 欺公弄法.
以僥幸富盈之圖。
教之既正. 養之既久. 根基既已深厚。其資質之高者.
德器成就. 自足以佐邦國而光門戶。其下者. 亦足以守法循理.
保業宜家. 不至於顛覆破敗之虞也。
故曰老而不教. 是為家之不祥. 而中養不中.
纔養不才. 賢父兄所以為可樂也歟。論父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