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習《弟子規》十餘年之反省
曾老師 誠敬仁書院
自2012年踏入傳統文化的學習轉眼已有13個年頭,當時還在從事心理諮詢工作,面對諸多的心理患者不能從根本上幫助大家,自己也很苦惱,不斷在尋找方法。有緣接觸到傳統文化論壇和傳統文化學校的學習,深感唯有傳統教育方是根本解。故安頓好工作,準備踏上傳統文化學習的道路。
回到老家,先是找到家譜,連上祖先的根方知自己是曾子的第七十八世孫,不敢相信自己真的是曾子後裔,內心頓時肅然起敬,也更堅定了接下來要走的路。同時聽村上老人說:“我們附近有一個歷史上有名的大家族——義門陳,同族而居15代,3900餘口,歷時332年不分家。”親臨參觀學習很是震驚,沒想到自己身邊就有這麼濃厚的傳統文化氣息,於是開始踏上了北上求學的道路。剛開始主要是接觸傳統文化論壇、幸福人生和《弟子規》的學習,《弟子規》1080個字,113件事牢記在心,也明白《弟子規》是用來做的,每天早晚一遍,用來對照糾錯。老師也常教導,“慕賢當慕其心”,可我並不瞭解賢者的心,眼睛習慣了向外看很少能察覺己心。只知道那時情緒很激動,看到傳統文化的典範湯池小鎮真的很震撼,很是令人向往。內心湧動著要學習弘揚傳統文化,也要像大家一樣出來做義工。學習《弟子規》其實與自己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是很相應的。年幼在家庭生活中祖輩父輩都是這樣言傳身教的。可十幾年接觸的西方教育讓自己的內心已經不再那麼單純,有了知識不經意間已看不起父母了,對農村的老家也充滿了偏見,希望離家越遠越好。只有短短三個月的學習,注定後面是要走彎路的。剛開始學習落實《弟子規》,從外在做起來還是得心應手的,在學習班上很快就得到了老師們的認可,學習結束就開始做義工。在後麵糰隊裡憑藉自己教育出身的背景和教學培訓的經驗很快就成了團隊裡的骨幹,這也讓自己更有信心弘揚傳統文化。回到江西看到傳統文化纔剛起步,還只是停留在論壇宣傳初期,而自己在外地已經開始投身孝心村樣板工程的建設。故內心有一種強烈的願望,希望在家鄉把傳統文化弘揚開來。家鄉人民對於我這種親近過大德,有參加過學習班,而且有身體力行經歷的人視為“寶貝”,故得到諸多長輩的護念。自己當時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只想著讓家鄉人民也能接受到這麼好的傳統文化。什麼領導,專家,學者,教授都沒放在眼裡,也不懂得什麼人情世故,常得罪人而不自知。打著“落實《弟子規》,做好中國人”的旗幟,搞培訓,做論壇,培養師資,不知不覺自己就成了江西傳統文化圈子裡的小“名人”,隨之而來也少不了大家的恭敬、贊嘆和供養。雖是在做義工,有供養,還有眾人的尊重,生活能過的去,故家庭對我也沒有太多反對。但是自己德不配位,很少親近老師,後面多是看視頻自學不得其要,個人主觀意識太強,加上眾人的寵愛,讓這顆本不安分的心又增加了幾分雜質。生活中落實《弟子規》在形式上也時常走極端,常標榜自己是學傳統文化的,見人就談《弟子規》,送《弟子規》。絕對素食,過午不食,讓家人和親戚都有些接受不了;時不時還會用《弟子規》的標準來挑剔家人,這也是家人所不能理解的。在外面隨著大家的信任,有些老師直接把孩子從體制中帶出來給我教,那一刻纔知道自己根本教不了,明白那時只是把《弟子規》當作漂亮的外衣用來裝扮自己而已,懺悔反省也只是口頭情感上的,並未從心底去感知改變。從未接觸過聖賢經典的熏陶,內心又何來的底氣和信心。靠著《弟子規》的外衣和復講幸福人生,借助老師的視頻,搞搞短期培訓、論壇還可以,時間久了發現經過短暫培訓的義工們,一個比一個能講,一個比一個有激情,自己也在問自己,何為真正的傳統文化,深感自己學習中華文化的路還很長。現在想來,這也是弘揚傳統文化中的亂象,不過這種熱鬧的場面短短不到三年的時間就告一段落了。自己也隨著孩子們的緣分,再次踏上了求學的道路。

2016年底,我又一次北上參加為期一年的師資班四書的學習,這也是符合當時師長所指導的方向。老師指出發豆芽的教育和開發本性的教育區別。如果只是學樣子,很快就能學會,可是豆子泡在水裡很快就爛掉了。而開發本性的教育就像整理土地一樣,土地整平了種什麼長什麼。能制心一處,自然彰顯本善。方明白定心很重要,從心里長出來的才能自然長久。此時沒有像以前一樣天天喊著《弟子規》,標榜弘揚傳統文化,而是開始全身心落實《弟子規》中的“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每天讀誦,默寫聖賢書,和聖人在一起。一時圈子也變小了,屏蔽了以前的一切信息,只和父母聯係。一年只有端午、中秋、春節纔放假回去。學習圍繞四書展開,其他書必須經過老師同意纔可以讀。學習中很注重方法、次第和功夫,落實《弟子規》“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進行指讀,將經文印在心裡;“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一部經一部經熟背過、抄過、默過,方能學習下一部經典。“寬為限,緊用功,功夫到,滯塞通。”每天一點點的積纍,通篇四書默寫七輪全對,方可深入學習別的內容。每天課堂上背默四書,生活中口不離經,飯後經行,甚至睡前都是《孝經》伴著入睡,真可謂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過著這種簡單重複的日子,讓以前那顆自以為是,焦躁不安的心也終於找到歸處。穿衣、吃飯、走路等生活點滴都把自己的心安在聖賢書裡,口不離經,心不離聖人,慢慢放下面子面對不完美的自己,從帶班、下廚房、挑糞、劈柴、倒垃圾、下廚房、到生活維修等雜事皆有磨煉,讓自己回歸到一個真實的正常人。不再用《弟子規》的外衣來包裹那顆已千瘡百孔的心,接納自己,改變自己。所謂“本覺本有,不覺本無”,不再陷入內心的懊悔當中,把心安於經典。該幹什麼就幹什麼,何其自在。在經典的熏習和實踐的磨煉下,近距離感受聖人的思想,指導自己仁義禮智人本具之,通過不斷的沈澱反省,內心安定了許多,對中國文化也更加充滿信心。深感內心的安定尤為重要,生活中該怎麼樣就怎麼樣,所謂“素位而行”。太太也由衷感嘆,那個曾經被鮮花掌聲沖昏頭了的先生終於又回來了。但是學習過程總是反反復復的,習氣使然,和孩子們進行背書、默經、練功比賽,不經意間會掉入名利得失中,比誰背的快,默的對,寫的漂亮,患得患失而忘了安定自己的心。隨著在學堂泡久了,時常倚老賣老,面對學生超過老師,曾經的下屬變成自己的領導,內心還有名聞利養,不能平靜接受,深感還需不斷的歷練。當時妻兒都一起在學堂學習,一切都還算平靜,上班領工資也不用再背負被人供養的包袱,故家人還算支持,只是對孩子沒有在體制內讀書,有種種擔懮。我們在這樣平淡的生活中,相對平穩的度過了七年。


世事無常,2023年底母親病故。在家照顧母親五個多月的時間裡,讓我感受到親情的可貴,生命的無常;看到農村老人晚年生活的孤獨;看到農村還有祠堂,有歷代的祖墳,有家譜,有村落及剩下為數不多的老人,一個自然村就是一個大家族,這些都是中華文化傳承難得的見證。母親走了,曾經那個溫暖的家好像少了半邊,只剩下父親仍在田地忙碌的身影,可是精神體力已大不如當年。家這片天地需要自己去橕起來,給父親以安心,給妻兒以溫暖,家已不再是自己只知索取的地方。於是自己選擇留在老家,希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能利益到族人鄉里。開始時父親很是反對,覺得年輕人回農村沒有前途。但是通過這些年的學習,自己深信只要對大家有益,肯下力,老人所謂的前途只是自然的結果。老天眷顧,今年二月份,楊老師團隊入駐義門陳,離家只有十分鍾的路程,成全了自己在家門口繼續學習傳統文化。在這裡與最初學習的啟蒙老師相遇,如此緣分促成了在我家舉辦東佳書院首屆多元德藝師資基礎班,慢慢也得到了父親的理解和支持。學習中我又重新拿起了《弟子規》,雖然有些生疏,但還是很快就能背下來。老師每天早上分享《弟子規》在生活中的運用,此時聽來好像有些不一樣的感受。就像老師倡導的多元德藝,七分德三分藝。《弟子規》是禮,禮是“六藝”之一,用心端正,生活中注重細節,舉手投足,穿衣吃飯,說話做事都合乎禮節,自然讓人賞心悅目。曾經是《弟子規》把自己帶入傳統文化,可不慎卻把自己裝扮成了偽君子推到弘揚傳統文化的最前沿;後又打破外殼回歸到內心的安寧而忽略了外在該有的形象;到現在看到同仁們端莊的儀容和優雅的言行而不失內涵,各個才華橫溢,深感這是中華文化給大眾展示出來該有的形象。這樣纔讓黨和政府放心,讓大眾有信心,不至於邊緣化。此時也更能理解為什麼要做多元德藝?中國文化本來就是道德和藝術的結合。《大學》雲“誠於中,形於外”,當內心安定,處在所做之事皆是藝術,是自然生成的結果。《弟子規》作為多元德藝的一種,我們既要背後的道德,也要外在的形式,這樣方能盡善盡美。現在落實“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如此照做,只覺得內心安定了許多,少去了強忍和對立,至於事情具體該怎麼做,可以從實際出發。就像我的大兒子進體制讀書的問題,這是父親和我最容易產生矛盾的話題,自己不執著了,其實時節因緣到了,自有安排。通過暑期準備,九月份大兒子如期在鄉鎮學校上四年級。一方面是在家裡辦的夏令營,讓我見證了多元德藝安定身心的功效,可以成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最好的補充;另一方面孩子晚上、週末都住在書院可以得到多元德藝的熏陶,學校的課程也基本能跟上,也期待孩子能為大眾探出一條傳統文化和體制接軌的道路,讓更多的孩子都能受益。平時讀書、講話依照“凡道字,重且疏,勿急疾,勿模糊”,發現身心更容易安定,而且聲音也變得更加悅耳,這即是對他人的尊重,也看到自己還有諸多潛能。練字時想到“字不敬,心先病”,馬上就能先把自己的心拉回來,自然寫出的字也乾淨有力。這也就是老師所強調的基本功,讓我們身心安定之法。深感學不好不可再把責任怪在《弟子規》上,所謂“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由此也更明白多元德藝之宗旨在“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其根本在教育,技藝只是道德展現在外的形式。老師有一次給領導介紹多元德藝,開門見山的強調“我們做的是書法教育,和書法藝術是兩個不同的方向”。老師也是在教育我,把我的心從美醜好壞上拉回來,從藝入門,講求立德修身,一步一步把我引向大道,這是教育方向之所在。而從技藝走向藝術只會離我們生活越來越遠,離大眾也越來越遠,這與教育的方向完全相反。自己現在學習起來心安定了許多,不著急,不攀比,方法對了,難得的是持之以恆,相信自然水到渠成。此時對於《弟子規》每一條內容也欣然接受,不再畏難,也不執著,更不再去要求別人。深感《弟子規》是做人的基本功,每一句都是安定身心之法,也能讓人得歡喜,所謂“自利利他”,論語有雲:“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經歷了十多年的傳統文化的紮根學習,自己其實仍是一個小學生,還在紮根的路上。一本小小的《弟子規》曾一度推向家庭、學校、社會等各個角落,被大家所追捧,接觸過會背的不少,而真正受益了多少看看當今文化的弘揚就可知曉。這一路上也有不少反對的聲音,對《弟子規》進行譴責,說是滿清束縛漢人的工具,不合乎人性。末學不敢妄加評斷,只能以自己學習的親身經歷供大家參考。深感文化的傳承需要好老師,需要謙虛受教,需要持之以恆。很慶幸自己還在這條路上,感恩祖先的護佑,感恩一路上老師的教導,也感恩自己一路的堅持。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 恭制
www.dfg.cn
前頁 / 後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