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三義】
中國的讀書人,如果讀不到中國的經書,實為一大憾事。讀中國的經書,如果讀不到周易,更是遺憾無窮。為什麼不讀周易便如此遺憾呢?這可從易經的名義窺見其一斑。
漢唐諸儒解說周易,頗多參考緯書,其中的易緯乾鑿度,由鄭康成注解,比其它緯書醇正,所以諸儒引用較多。此書不知出於何時,清儒紀曉嵐以為,當在先秦已經問世,唐人撰五經正義,李鼎祚作易傳,徵引最多,皆於易旨有所發明。乾鑿度開頭就說:「孔子曰,易者,易也,變易也,不易也。」唐儒孔穎達在他的周易正義里說:「鄭玄依此義作易贊及易論云,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
「易也」是三義中的第一義。乾鑿度自為解釋說:「易者以言其德也。光明四通,效易立節。虛無感動,清凈照哲。不煩不撓,淡泊不失。」鄭康成注:「效易者,寂然無為之謂也。照、明也,夫惟虛無,故能感天下之動,惟清凈也,故能照天下之明。未始有得,夫何失哉。」由乾鑿度自釋以及鄭氏的注解,可知易名三義中的第一義是說易學的本體。此體是清凈光明,四通無礙。此義的依據即是孔子的繋辭傳所說的:「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此即指太極而言。繋辭傳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太極清凈光明,圓含萬有,無得無失,而為宇宙人生的本體。本體虛無,不可以言語文字說明,所以乾鑿度以清凈光明之德來形容,鄭氏以乾坤易簡法則來指點,必須學者自己領悟,果然徹底悟得這個本體,便得宇宙人生的真理,即得成為無所不通的圣人。
「變易也」是易名三義中的第二義。乾鑿度說:「變易也者,其氣也。天地不變,不能通氣。君臣不變,不能成朝。夫婦不變,不能成家。」天地不變,鄭康成注,是就否卦而言。否卦就是地氣不上昇,天氣不下降,天地之氣不相交接,所以不能通氣。天地之氣不通,則萬物不生。天地固然不能不變,人倫也不能不變,不變則無作用。所以繋辭傳說:「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又說:「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乾鑿度先以明德形容寂然不動的本體,再以流行之氣解釋變易之義,以明其作用。變易的作用即在變通,唯有變通,始能通達人情,通明本體。但講變通,應有不變的準據,不然,便致大亂,所以須講第三義。
乾鑿度解釋第三義說:「不易也者,其位也。天在上,地在下。君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此其不易也。」鄭康成以為此義就是繋辭傳所說的:「天尊地卑,亁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位是指卦的六位而言,卦雖千變萬化,但其六畫之位不變。此即代表天地人倫有變易之義,有不變易之義,也就是說,必須天地人倫各得其位,始能變而不亂,而得變通之用。
繋辭傳說:「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一部易學原理,就是伏羲氏觀象所發現。伏羲氏觀察天文地理鳥獸人物萬有之象,皆是變化無常,因而發現變易之義。進而觀察萬象各有定位,如天在上,地在下等等,因而發現不易之義。更進而觀察變易與不易都是出自兩儀,而兩儀又出自太極,因而發現太極是寂然不動的本體,而為宇宙人生等萬有的根源。發現此一根源,便知萬有不離太極,即象見體,一切皆是清凈光明之德,變化無常的天地人生不過幻相而已。伏羲氏見此真理,於是畫卦傳給他人,圣賢相傳,最後經孔子研究贊述,而為一部最完備的學為圣人之道的中國經書,不但中國的讀書人,世間凡是好學慕道之士都應該研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