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傳統文化

 

 

 

去驕與欲

 

春秋時代雖是亂世,但尚有不少人認識孔子是圣人。然而孔子本人卻不以圣人自許,他只認為自己學而不厭,以及誨人不倦。他在當時已是著名的知禮者,而且時常以禮教人,但不以此自滿,仍然勤奮的求學,他還帶了自己的學生問禮於老聃。問禮,實際就是學禮,足為學而不厭的事證。

據史記老莊列傳記載,孔子到周家,向老子問禮時,老子說:「吾聞之,良買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圣賢談話,無非以道相勉。老子說這些話,皆是學道的人不可忽視的基本修持。道是教人了解自心,如周易所說的太極,即是人人自心的本體,此體本無一物,只有無量的光明,徹照人我萬物一體平等的真理,惟因太極幻生兩儀,便有陰陽之分,善惡之別,人我高下之差,生死壽夭之異。修道就是要把這些分別差異的幻妄之相破除,使自心大放光明,但如不去驕氣多欲態色淫志諸習氣,則不能破除一切妄相,猶如濃云不散,不能顯露陽光。所以驕欲色淫等,就普通人而言,無不習以為常,若就圣賢而言,則視為修道之人的大障礙,故在問答之間,自然有此言論。

孔子問禮,老子所答,似乎答非所問,實則禮的根本就是道,不求道,只講禮,不免流於形式。當時魯國的三桓之馳,以致有「八佾舞於庭」「旅於泰山崗」種種僭越之舉。所以林放問禮之本,孔子稱為「大哉問」。

讀書人,在其學道而有所了解之後,便知平等之理,如理而行,不敢以差別的妄相驕傲於人,亦知自心有光明之德,無待外求,不敢以多欲蔽其明,同時也知道學無止境,不到圣人地位,所知所能,皆有限量,不敢不虛心求學,但不讀圣賢書的人,不足以語此,讀圣賢書而不學道,亦不足以語此。

——摘自《儒學簡說》 徐醒民教授著

 

 前頁後頁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