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弟子職」選自《管子》卷十九,為第五十九篇,所講的是弟子所應遵守的常則。
全文共計九章,首章兼言學業與德行,可視為總則。其余八章,分言早作執事、受業應客、侍食、就餐、灑掃、執燭、服侍先生寢息與復習功課諸項規則,都是具體要求。且於童子進德修業事師之規,無不詳備。
這是我國古代的一部內容最全面,篇章最完整,記述最明晰,年代也最久遠的校規學則。它不但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而且其中諸如注重童蒙,提倡質疑討論,主張寓教於日常行為之中,使習與性成之類的教育觀點與教學方法,至今仍有借鑒意義。
【正文】:
先生施教,弟子是則。溫恭自虛,所受是極。見善從之,聞義則服。溫柔孝悌,毋驕恃力。志毋虛邪,行必正直。游居有常,必就有德。顏色整齊,中心必式。夙興夜寐,衣帶必飭。朝益暮習,小心翼翼。一此不解,是謂學則。
少者之事,夜寐蚤作。既拚盥漱,執事有恪,攝衣共盥,先生乃作。沃盥徹盥,汛拚正席,先生乃坐。出入恭敬,如見賓客。危坐鄉師,顏色毋怍。
受業之紀,必由長始;一周則然,其余則否。始誦必作,其次則已。凡言與行,思中以為紀。古之將興者,必由此始。後至就席,狹坐則起。若有賓客,弟子駿作。對客無讓,應且遂行。趨進受命,所求雖不在,必以反命,反坐復業。若有所疑,捧手問之。師出皆起。
至於食時,先生將食,弟子饌饋。攝衽盥漱,跪坐而饋。置醬錯食,陳膳毋悖。凡置彼食,鳥獸魚鱉,必先菜羹。羹胾中別,胾在醬前,其設要方。飯是為卒,左酒右醬。告具而退,捧手而立。三飯二斗,左執虛豆,右執挾匕,周還而貳,唯嗛之視,同嗛以齒。周則有始,柄尺不跪,是謂貳紀。先生已食,弟子乃徹,趨走進漱,拚前斂祭。
先生有命,弟子乃食。以齒相要,坐必盡席。飯必捧擥,羹不以手。亦有據膝,毋有隱肘。既食乃飽,循咡覆手。振衽掃席,已食者作。摳衣而降,旋而鄉席,各徹其饋,如於賓客。既徹并器,乃還而立。
凡拚之道,實水於盤,攘臂袂及肘,堂上則播灑,室中握手。執箕膺揲,厥中有帚。入戶而立,其儀不忒。執帚下箕,倚於戶側。凡拚之紀,必由?始,俯仰磬折,拚毋有徹。拚前而退,聚於戶內,坐板排之,以葉適己,實帚於箕。先生若作,乃興而辭。坐執而立,遂出棄之。既拚反立,是協是稽,暮食復禮。
昏將舉火,執燭隅坐。錯總之法,橫於坐所。櫛之遠近,乃承厥火,居句如矩,蒸間容蒸,然者處下,捧?以為緒。右手執燭,左手正櫛,有墮代燭,交坐毋倍尊者。乃取厥櫛,遂出是去。
先生將息,弟子皆起。敬奉枕蓆,問何所趾。俶衽則請,有常有否。
先生既息,各就其友,相切相磋,各長其儀。周則復始,是謂弟子之紀。
解(xiè): 通「懈。」松懈怠惰。
拚(fēn): 掃除。
恪(kè): 謹慎而恭敬。
怍(zuò): 改變。
饌(zhuàn): 飯食。
饋(kuì): 為人送食。
胾(zì): 大塊肉。
斗(dǒu): 古代的盛酒的器皿。
嗛(qiàn): 食盡。
擥(lǎn): 撮持也。
咡(èr): 口旁。
揲(shè): 箕舌。
【參考譯文】:
先生施予教誨,弟子遵照實行,若是保持謙恭虛心的態度,受到的教益自能達到最大的限度。見到好的,就跟著去做,聽到是正確的,就努力實行。堅持溫柔孝悌,不可驕橫而自恃勇力。思想不可虛偽邪惡,品行必須正直。出外居家,都要有個常則,必須接近有才德的人。外表要嚴肅莊重,內心必須合乎法式。早起晚睡,衣帶必須注意整治;天天增長新知,時時加以溫習,小心翼翼地對待學業。專一於此而不懈怠,這就是求學的準則。
少年學子所當做的,應是晚睡早起。起床清掃座位而後洗漱,做事要謹慎恭敬。輕揭衣襟,備好洗漱用具,等待老師起來。服侍老師洗漱,收拾洗漱用具,灑掃屋室,端正講席,而後服侍老師入座。出入老師面前,都要畢恭畢敬,如同拜見賓客。聽講應當直身而坐,面向老師,容顏端莊,不可隨意改變。
弟子從師學習的次序,一定要從年長的開始;第一輪是這樣進行,其余就不必如是。首次誦讀必須起立,以後則可作罷。凡屬言語、行為,都要想著以中和之道為綱紀。古時想要有所成就的人,必定都是從這一點開始的。同窗後到入座,近座的人,要起身相讓。倘有賓客到來,弟子要迅速起身。對待客人不可冷淡,要一面應對,一面行動,急速進去向老師請示。來賓所找的人,即使不在,去找的人,也必須回來報告,而後返回座位繼續學習。倘有疑難,便當拱手提出問題。老師離開課堂,學生都應起立。
到了飯時,老師將要吃飯,弟子先把飯食送上。挽袖洗漱之後,跪坐把飯菜進奉給師長。置醬擺菜,陳列膳食,不可違背規矩。一般上菜的程序,是送上鳥獸魚鱉之前,必先送上蔬菜羹湯。羹湯與肉食相間擺置,肉擺在醬的前面,擺設的形式要方正。飯要上在最後,左右再放酒和醬。飯菜上全而後退下,拱手站立一旁。一般是三碗飯和二斗酒。弟子左手端著空碗,右手握著箸匙,巡回添加酒飯,用心注意杯碗將空的情況。若是多人空了杯碗,就要按年齡分別先後添加。周而後始,用柄長一尺的飯勺添飯,就不要跪著送上。這些就是添加酒飯的規矩。老師吃食之後,弟子便當撤去食具,還要急忙送進漱具,然後清掃席前,收拾祭品、祭器。
老師下令之後,弟子便可以進餐。按年齡入座,座席要盡量靠前。飯須用手捧撮,菜羹不能直接用手撮揀。可以雙手憑據膝頭,但不可以俯伏兩肘。已經吃完吃飽,要用手揩拭嘴邊。輕抖衣襟,搬開坐墊,吃完起身,提衣離席。不久又要回到席前,各自撤下剩余食物,如同為賓客撤席一般。撤席之後,收拾好食器,回去垂手而立。
關於灑掃的方法:是將清水裝入盤中,把衣袖從手臂挽到肘部,堂上可以揚手播灑,室中只宜掬水澆灑。手提撮箕時,要把箕舌對著自身,撮箕中要放上掃帚。進門時要站立片刻,禮節方面不要有所差失。拿起掃帚,就要同時放下撮箕,撮箕應靠在門側。灑掃的順序是,必須從西南角開始。灑掃時,要低頭彎腰,不要觸動屋內陳設。由前往後,邊掃邊退,把垃圾聚到門角。蹲下來用木板把垃圾排進撮箕,并注意將箕舌面向自己,把掃帚放進撮箕。老師倘若此時出來有事,便當起身上前告止。再蹲下去拿著箕帚站起來,然後出門倒掉垃圾。灑掃完畢之後,回來垂手而立。這些,就算合乎規范。進晚餐時,仍然要遵守早餐時的禮儀。
黃昏時候,便要點燃火炬,弟子握執,坐在屋室的一角。安置柴薪的方法,是把柴薪橫擺在所坐的地方,根據火炬剩余的長短,不斷加以接續,將新添的火炬如法放置在燃燒處。束薪之間,要留有一束的空隙。燃燒的束薪放在底下,還要捧碗來貯存火炬余灰。右手握持火炬,左手修整余燼。有誰疲倦了,就由另外的人接替舉炬,輪番換坐,不可背向老師。最後收取余燼,出門倒掉。
老師準備寢息,弟子都應起立服侍。恭敬地捧上枕蓆,問明老師腳伸何處。第一次鋪床布席需問清楚,有了定規,就不必再問。
先生寢息之後,弟子應當邀請自己的朋友,互相切磋商討,發揮各自所學的義理。
將以上各項周而復始地堅持下去,這就是弟子的規矩。
參考文獻:
《四庫全書薈要》之【子部】——《管子?卷十九》
《管子》新譯 三民書局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