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學禮 無以立
清明節的時候,姥爺姥姥回老家祭祖,家中留守的只有媽媽和園園。周末,媽媽的老同事薛阿姨來做客,媽媽做了飯菜招待她。
吃飯的時候,媽媽見薛阿姨吃的很少,就勸她多吃些,并說:「看來我也要少吃點,不然橕得肚子受不了。」園園在旁邊插話:「哈哈,今天媽媽不當飯桶了。」這一句不得體的玩笑,使飯桌上的氣氛有點尷尬。
媽媽聽了沒說什麼,一邊收拾碗筷,一邊對薛阿姨說:「工作這麼多年來,我一直想不通,為什麼有的人在單位里,得不到同事的認可和尊敬。學了《弟子規》以後才明白,很多時候都是因為不懂禮,與人交往不注意分寸。尤其是相識久的熟人,喜歡在一起互相開玩笑,無意中就會講一些很不得體的話,傷害別人。」
薛阿姨也深有同感:「真是遺憾,我們從小沒學過怎樣與人交往,講話、舉止也都非常隨意。記得上中學的時候,看到有文章說,禮太束縛人,叫大家放棄禮的約束,去追求個人自由。我一直信以為真,到現在才明白過來,其實,這些要求擺脫禮的人,如果別人對他無禮,他就會勃然大怒,反說人家不講禮了。」
媽媽說:「是啊,這叫做寬以待己,嚴以律人。」於是,媽媽給大家講了一個故事。
春秋時,齊國的國君齊景公喜歡飲酒。有一次,他和大臣們一起喝酒,喝到興高采烈的時候,對大家說:今天寡人愿意和諸位大夫喝個痛快,請各位不必拘禮。
上卿大夫晏子聽後,心里一驚,很嚴肅地對齊景公說:國君,您這話說的不太妥當。假使不拘禮數的話,力氣大的人就去戰勝他的長輩和領導,好勇之人足可以殺害國君。野獸是靠著自己的氣力,彼此攻擊,強大的欺負弱小的,人如果沒有禮,就如同野獸,又怎能安居樂業呢?人比野獸高貴的地方,就是因為有禮的緣故啊。
然而,當時的齊景公正沈迷於杯中之物,所以對於晏子的勸告,置之不理,好像沒聽到似的。
過了不久,齊景公有事出去,離席的時候,晏子好像沒看見似的,不像往常那樣起身恭送。齊景公感到有些納悶。不一會兒,齊景公回來了,晏子不說話,也不起身迎接,只顧自己喝酒。齊景公有點驚訝,心想:晏子一向對人謙恭,今天怎麼了?
後來,君臣相互敬酒的時候,晏子竟然不等齊景公先喝,自己搶先喝完酒,放下杯子。
這時,齊景公再也忍不住了,他十分氣惱,臉色變得很難看,握緊雙手,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瞪圓了眼睛責問晏子:剛才先生一再強調,人與人之間相處不可以無禮,而寡人出入宴席,你不起身迎送,互相敬酒,你又搶先來飲,這難道合禮嗎?
晏子聽到齊景公這樣說,馬上離開宴席,整理衣服,非常有禮貌地對他說:晏嬰怎敢忘記剛才向國君講的話呢?臣下只不過用具體的行動,向您說明無禮的實際情況罷了。君王如果不拘禮數,結果就是這樣。
齊景公聽了,恍然大悟地說:如此說來,這是我的罪過啊。先生請入席,寡人聽您的。酒過三巡,齊景公就停止了這次宴會。
後來,齊景公聽取晏子的建議,整頓法紀,修定禮樂,國家走上了正軌,社會秩序有條不紊,全國百姓都能安居樂業。
園園在旁邊聚精會神地聽著,忍不住說:「講禮貌這麼重要啊。」媽媽回答:「是的。有禮是對別人的尊敬,你敬人,人才會敬你。比如,大人在講話的時候,小孩子不隨便插話,這就是有禮貌。」薛阿姨點點頭說:「是啊,俗話說:有禮走遍天下,無禮寸步難行。」
園園說:「在我們班,有的同學總是惹老師生氣,拿別人開玩笑,大家都不愿理他。」
媽媽說:「見人惡,即內省。這位同學就是我們的鏡子。我們的一句話,一個動作,甚至是一個表情、一個眼神,都可能在人們心里播下種子。如果平時不注意,在言語、行為上失禮,就播下了不好的種子。等種子萌發了,就成為生活、學習、工作中的阻力。你看,一個無禮的人,一生中不知道會給自己造成多少障礙!相反,一個處處有禮的人,就積累了不少好人緣,一旦遇到事情,大家都愿意幫他。」
薛阿姨聽了,深有同感,說:「我有個朋友的兒子,對長輩不尊重,說話沒禮貌。他媽媽說,你對我粗魯沒關系,將來你這樣對待同事和家人,有誰能受得了你?他卻說,你放心,我對外人不會這樣。他媽媽聽後非常發愁,擔心他將來長大了,在社會上免不了到處碰壁。」
媽媽說:「是啊,沒有恭敬心,表面的禮貌能維持多久呢?何況傷害的往往是身邊最親近的人。很多親人之間的爭端,不就是因為過於隨意,相互無禮引起的嗎?過去,人們對禮非常重視,在書香人家的大門上,往往寫著「詩禮傳家」四個字。孔老夫子也告訴兒子,『不學禮,無以立』。」
說到這里,媽媽微笑著問園園:「你愿意做一個尊重別人的孩子嗎?」園園低著頭,慚愧地說:「媽媽,對不起,我剛才講話沒禮貌,請您原諒。」媽媽摸摸她的頭,說:「非禮勿言,讓我們一起學禮吧。」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 編輯部
前頁
後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