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處世之道

 

 

 
 

長存孝愛 仁愛的德光

「反哺」是烏鴉的習性。烏鴉的雛鳥長大,必銜食飼其母。《本草綱目》稱烏鴉為慈鳥:「此鳥出生,母哺60日,長者反哺60日,可謂慈孝矣。」後來人們便將反哺比做人子孝敬父母。束皙在《補亡詩》中說:「嗷嗷林鳥,受哺於子」。蘇轍也說:「馬馳未覺西南遠,鳥哺何辭日夜飛」。都說的是烏鴉由母鳥養大,在母鳥不能覓食時,便銜食喂母鳥,以為回報。由此「烏鴉反哺」與「羊羔跪乳」便成了比喻子女盡孝的天經地義,連禽獸皆如此,更何況人呢?

父母對子女的關愛是說不盡的。有人含辛茹苦幾十年,養育子女成才,有人乞討為生為的是幼兒溫飽。最近又有一位父親在車禍的生死關頭推開女兒而慘死輪下。這一類事例是舉不完的。因此當父母年高體衰時,子女孝敬父母應責無旁貸,這是為人的準則。為此一個「孝」字便成了中華民族以及全人類共尊的美德。

孔子講「克己復禮」,能孝親者才可能推己及人,以慈悲為懷,助人為樂,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獻上一份愛心。

有這樣一個故事,講鄰居的大媽失去了心愛的女兒,整日里茶飯不進,以淚洗面。一個6歲的孩子問忙碌的媽媽:「你給誰做飯呀?」媽媽說:「給鄰居的大媽,她為女兒的離去而心痛。」孩子聽後,思考良久,便去敲鄰居家的門。鄰居家的大媽開門問:「你有事嗎?」「聽媽媽說,你因為失去女兒心疼。」接著將一條創可貼遞給大媽,「大媽,把這個貼在胸口吧,那樣你的心就不會疼了。」大媽突然哽咽起來,淚水奪眶而出。她抱住孩子說:「謝謝,這創可貼會治好我的傷口。」 

對於孝親與助人,我們看看大家、學者是怎麼說的吧。比爾?蓋茨接受《機會》雜志記者來訪,記者問了3個問題。第一、您認為最不能等待的是什麼?答:孝順;第二、您認為誰不會第二次來敲門?答:初戀;第三、您認為現在最需要抓住的是什麼?答:行善。而「行善」與「孝順」互為表里,行善是孝順的延伸,是推己及人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其實記者需要蓋茨回答的是什麼?機會。但記者失望了。其實機會只是戰場、官場、商場的事,而做人的根本卻是操守與品德。二者有無聯系?有!只有一個真正的人才能把握機遇,獲得成功,否則即使你抓住了機會,也會轉瞬即失,一敗涂地。所以蓋茨才看重做人。

怎樣才能培養起孝順之心、感恩之意與助人之樂呢?那就得讓學生自幼去實踐、體驗。下面這則事例同樣對我們有啟迪:

有個醫生,到英國南部的一所小學去拜訪一位多年不見的同學。剛走進校園,她就看見一個拄著拐杖的男孩,一瘸一拐地從面前走過。不一會兒,又見一個眼睛上纏著紗布的女孩,被一個比她小三四歲的男孩攙扶著,小心謹慎地走進教室。

見到同學畢姆的時候,才知道她就是這所小學的校長。醫生帶著一臉的驚訝,著急地問 「哎呀,怎麼你們這里有這麼多的殘疾兒童?」畢姆一聽就笑了,趕忙解釋:「你以為他們都是殘疾人嗎?錯了。這是我們學校的愛心增長課。為了使這些幼稚的心靈真正能夠理解和同情別人的疾苦與不幸,我們要求本校的所有學生,在一個學期當中,每個人都要過一個盲日、一個病日、一個聾日、一個殘疾日和一個啞日。例如在盲日這天,他們的眼睛就要被嚴格地包紮起來,什麼都不能看見。這就意味著他們在每件事上都需要別人扶持。然後我們再分派別的孩子去幫助他們、引領他們。這就會使盲者和幫助他們的人都從中受到教益。」 

「我可以見見這些孩子嗎?」「當然可以。」於是醫生來到一個蒙著眼睛的小女孩面前,親切地問:「你一天到晚看不見東西,不覺得難受嗎?」「不,開始的時候,是有些難受,但想想那些終身都看不見東西的人,自己就覺得太幸運了。」接著,小女孩又興致勃勃地講:「正如我們老師所說,感受別人的痛苦,才能增長自己的愛心。自從過了盲日、病日、啞日和殘疾日之後,我的愛心已經增長了10倍。現在每遇到一個殘疾人和有困難的人,我都想馬上跑過去幫助他。因為給需要幫助者獻上愛心,也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

人的仁愛之心可在三種情況下激發出來。一是對別人的困苦能理解與同情的時候;再就是關愛活動得到社會肯定的時候;還有就是幫助他人,成為一種快樂的時候。而「愛心增長課」恰恰起到了這三方面的作用。感受痛苦才能理解痛苦,需要幫助才愿意幫助,讓別人快樂才能自己快樂。

「施比受更有福」,與孝親一樣都是中國的傳統美德。失去這些人性本善的光輝,社會將陷入黑暗的痛苦。

本文根據崔鵬著《從反哺說起》(2005年12月13日《林海日報》)和汪金友著《愛心增長課》(2005年1月29日《團結報》)整理而成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