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家庭教育

 

 

 

 上 行 下 效 的 家 教

我向大家漫談孝道感悟後,黃老師讓我把這些孝行的故事寫出來。只要對大家有幫助,我愿意盡力。

現在重新審視我們家幾代人對自己長輩所做的微不足道的、在常理之中的事情,我才發現孝道在我們家隨處可見、無處不在。因為我們從小就在孝道的氛圍中長大,認為對長輩本來就應該這麼做。可以說孝道在我們頭腦里已經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式,在行動上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一切都顯得那麼自然,那麼平常。由於事例太多,我簡直無從下筆。舉幾個小例子吧!

記得八十年代,我剛剛分上兩室一廳的住房,高興的不知道怎樣布置才好。當時慈母已患老年癡呆癥初期,在選擇客廳掛鐘的位置時,母親選擇了一個既不在墻面的中間、又不在邊上的位置,非常不協調。我二話沒說,毫不猶豫的馬上釘上釘子把鍾掛上。結果母親又說歪了。我又重新拿掉,并讓母親用她的拐棍給我指著,又重新釘了一個釘子再次掛上。當母親說:『好,可以了。』我才從凳子上下來,站在遠處看了看位置十分奇怪的掛鐘,然後面帶燦爛的笑容說:『媽媽,您選擇的位置真好,正合適。』慈母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我高興極了。因為慈母臉上的笑容,就是綻放在我心中的幸福之花。

後來,幾乎第一次到我們新家來訪的親朋好友,一進門無不異口同聲地問:『怎麼把鐘表掛在這里?』更有一個朋友曾詼諧地問:『能把鐘表掛在這里的寓意告訴我嗎?』我笑答:『母命難違。』沒想到我輕松而自然的回答,使他們均為我的孝行所感動。有的還無言地伸出大拇指向我示意。接下來『母命難違』這四個字,在相當一部分人群中傳揚開來。

有一次母親的兩個朋友來看望她,我立即給她們做飯,并打了四個荷包蛋。她們走後,我的鄰居問我:『她們是誰?』我說:『是媽媽的朋友。』她吃驚地說:『你們全家五口人,一個月才供應二斤半雞蛋,四個雞蛋差不多半斤哪!你可真舍得!』我說:『只要能給我媽帶來快樂的人,都是我的座上賓,都是我的恩人。』鄰居詫異地看著我,一臉的不解。我想,那個鄰居可能至今也沒弄明白。而我的作法就是基於:尊重母親的人,我尊重;母親喜歡的人,我喜歡。同時我對她們好,也可以給母親創造一個良好的人際關系的氛圍。這樣,母親無論走到哪里,都會受到人們的歡迎和尊敬。能夠使母親任何時候都有一個精神愉悅的環境,以延緩慈母的衰老,有益她老人家的身心健康。對於老人,尤其是對自己生身父母的恩德,我認為怎麼孝敬都無以寸報。難道還能不孝嗎?

在慈母仙逝後,我擁堵在心中的孝心無法釋放,所以我對舅媽和父親娶的二媽,以及朋友、同學的父母,我都以各種形式盡孝,因為在我眼中,他們都是我的父母。有的朋友的父母在外地、有的在老年公寓,我都經常跑去看望他們,在這里就不再贅述。

身教勝於言教,威力無窮。我的一雙兒女在我這次旅游中油然而生的孝道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今年8月初我和同學一行6人約好要去西藏旅游。兒女一開始不太同意。一是怕高原反應;二是怕我們都是六十開外的人沒人照應,他們不放心。所以,力勸我放棄西藏游,等他們有時間再陪我去。由於我的堅持,兒女尊重我的意見。於是做大學教師的女兒犧牲暑假讀研的時間飛往昆明陪我們同游西藏。兒子也申請休假,由於軍務繁忙,未獲批準。他們說如果批準了,兒子、女兒準備一起飛往昆明保駕護航。在旅途中女兒對我們6人關心倍至,讓我喜在心中,眾人也贊不絕口。

當我們從西藏飛回鄭州時,我看到了第一個意想不到的場面:我和同學們步出機場時,兒子、兒媳、女婿手捧鮮花獻給我們一人一束,周圍的人都以為我們是『勞模』開會回來,真是令大家驚喜極了。

第二個意想不到的場面是:兒女們把我們接到大飯店,由兒子做東,為我們接風,真的好似衣錦還鄉的感覺。飯桌上同學們對兒女的孝行贊不絕口,并對為我們接風表示感謝。可是兒女卻頻頻向同學們一一表示感謝:感謝她們陪我旅游;感謝她們給我友誼和親情;感謝她們給我帶來快樂和健康等等。當有的同學感慨自己兒女的不足時,兒子立即為他們的兒女找理由進行開脫,而且迅速把話鋒一轉,讓我們介紹旅游見聞,避免了同學的傷感和失衡,整個場面掌控的恰到好處。飯後又開車把同學們一一送回家。到這里,我認為迎接我回家一事已經辦得圓滿成功了。

可是,當我回到家中又看到第三個意想不到的場面:一進門便看到滿屋的鮮花和打掃得窗明幾凈的家。兒子介紹說,鮮花是兒媳的『創意』;大、小兩個冰箱里滿滿的食品是女婿的『杰作』。我沈浸在濃濃的親情中,幸福無比。心中默默地感謝厚愛。

兒女們的表現在親朋好友中被傳為佳話。和我一起旅游的同學說:『我在夏教授和她兒女的關系中看到了大自然界太陽和向日葵的現象,你們沒看到嗎?她的兒女都是看著媽媽的臉說話,一直圍著媽媽轉。』然後非常幽默地說:『給我們介紹一下吧!你是用什麼方法把兒女們「修理」得這麼乖?』他的風趣使大家開懷大笑。但是,他這麼一問,竟使我一時語塞,一點也想不起來自己到底用什麼教育方法,使兒女們現在這麼被大家看好。

細想起來,我不曾用過任何特殊的教育方法,更沒有刻意地要把他們塑造成什麼『大家』。由於七十、八十年代的兒童讀物很少,一般都是我在學校看到什麼好文章,拿回來讓母親和兒女們看,我和母親討論、批講,兒女們提問,我們作答,好像對他們的教育沒有費什麼事。現在看來,所不同的就是我們家突出了一個『孝』字和『身教』。我和母親不是每天大談孝道,而是一直在做。由於孝,兒女們聽話,母親和我的理念得以灌輸;由於孝,兒女們懂得尊敬師長,人人喜歡;由於孝,兒女們懂得仁愛,同學團結;由於孝,兒女們奮發學習,成績優異;由於孝,他們好好做人,不讓媽媽操心等等。就是因為做到了一個『孝』字而一順百順。

記得是兒子上初中,女兒上小學期間,因為當時經濟困難,沒有錢給他們買毛褲,母親就用舊衣服給他們改做成薄棉褲。開春暖和了,同學們大都換上了春裝。他們倆嫌棉褲笨拙難看,一起換上了秋裝和單褲。我非常生氣,阻止他們說:『你們必須穿上棉褲!告訴你們!誰生病,誰就是給我找事!』他們無奈的乖乖地穿上笨拙的棉褲上學走了。女兒還兩眼含淚,因為女兒長大了,知道愛美了。這件事在我心中很平常的過去了。但是,當我在檢查女兒的語文作業時,發現一個用『如果……就……』的造句:『如果我生病,就是給媽媽找事。』我的鼻子酸了,眼淚奪眶而出。原來女兒挨訓後,沒有任何怨言,穿著笨拙的大棉褲,不去和同學比。而是萬分理解了媽媽的不易,不給媽媽增加任何負擔。并且,完全接受并認可了我的觀點——『誰生病,誰就是給媽媽找事。』這不就是『孝』字已經在8歲女兒的心中生根發芽了嗎?

在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家有一個良好的習慣,那就是『餐桌效應』。因為吃飯時,我總是把第一碗飯端給母親,母親動筷子,我們才開始吃飯。然後,我首先給母親夾菜,再按兒子、女兒的順序依次給他們夾菜。這樣同時把『孝』和『長幼有序』的倫理道德做了示范。無庸置疑,兒女們自然會不摺不扣地傚彷。這就形成了端飯和夾菜的固定順序。每個人都是把自己放在最後,尊老愛幼,蔚然成風。所以我們每天都是在其樂融融的氣氛中進餐。雖然當時我們經濟拮據,但是,我們卻感到人美、食美、美不勝收。

由於全家都處在一個極度愉悅和放松的狀態,所以兒女們非常容易接受母親和我灌輸的知識和理念。我們暢所欲言,各述見聞,其內容海闊天空,包羅萬象。母親和我適時地進行點評和批講。但是,我們批講任何事物(包括電視節目和電視劇)的基本點,都是依照八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尺度來衡量的。符合這八個字就是標準答案。反之,就是錯誤答案。母親說:『現在人們罵人說的「王八蛋」,其實就是古人說的「忘八蛋」,就是忘記這八個字就不是人的意思。』我沒有考證過,但我認為是正確的。我們把餐桌當成了教育陣地,就是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小毛毛雨』,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巨大作用。才使得兒女這兩個『小火車』一直行駛在軌(規)道上,從未脫軌(規)。更使我得以保持住我們家這一塊凈土,并盡微薄之力向外輻射。

平日里,每天兒女都有問候電話,而且每一個電話都會使我非常高興,甚至開懷大笑。就是開個玩笑也離不開孝字。如:『媽媽,你把自己照顧好,就是對全人類最大的貢獻。』等等。使我每想起來就情不自禁地笑逐顏開。孝道已經融入我們的血液中,成為慣性思維和行動。

由於我的人生經歷像鐵的事實一樣,證實了因『孝』而得『福』的道理,所以兒女們在上行下傚中都堅守孝道。

我們全家因孝而合樂、因孝而有福,因孝而富足。

感謝夏教授供稿

海口孝廉中心推薦

2005.10.2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