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每周一字

 

 

 隸

 書

 

 

 

 楷

 書

 行

 書

<會意>、<形聲>字

小篆:「達」,從「辵」,「羍」聲,本義作「行不相遇」解(見《說文》)。即各行其道,互不相阻,亦「大通」之意,故從「辵」。又以「羍」音「闥」,《廣雅》訓「美」,《魏志》有「其俗行者相逢,皆住讓路」,是有行不相遇即「達」意,亦為民知禮讓之美事,故「」從「羍」聲。

其義為:

1. 德行通到之稱。如《論語?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

欲達而達人」。《論語?顏淵》「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

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

2. 通顯曰達;在上位之稱。如《孟子?盡心》「達不離道,故名

不失望焉」。

3. 通,順通。如《尚書?禹貢》「明四目,達四聰」。

4. 至,到,到達。如杜甫《天末懷李白》「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

兵」。

5. 曉,明白。如《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

子曰:知人。樊遲未達」。

6. 告,告知。如《後漢書》「口達至誠」。

7. 生,生出。如《詩經?大雅》「驛驛其達,有厭其杰」。注:

「驛驛,苗生貌。達,出土也。」

8. 送,致。如王灣「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9. 進,薦進。如《禮記?儒行》「推賢而進達之」。

10. 智能暢通的。如《左傳》「其後必有達人」。

11. 顯通的。如《禮記?檀弓注》「達官,謂國之卿士大夫,被君命

者也」。

12. 通,暢通。例:四通八達。

13. 常行不變的。例,達道、達德。如《禮記?中庸》「武王、周

公,其達孝矣乎」。

14. 宏遠的。如《晉書》「雅量宏高,達見明遠」。

「達」的本義作「行不相遇」解,是指人們在路上相逢時,都停下腳步來讓路,表現了人民懂得禮讓的美好風俗。「達」是「通」的本義,乃行之而無所阻礙之意,若涌泉般奔流而出。是水的平順與暢達,通行且無阻。

由「通」而「達」,其義涵括了「往來不窮」的天地造化。落實到生活中,如中國人十分注重禮尚往來,來而不往則不符合於禮。我們與往世的祖先、現世的親友是生命同體的關系,需要常相往來。《溫氏母訓》云:祭祀斷絕,是和祖宗不相往來,喜慶吊唁斷絕,是和親友不相往來,這樣的人就稱之為獨夫,上天是不會保佑他的。因此人與人貴在常來常往,以道德義理相互勉勵期許,在困境中相互扶助砥礪,這是人生的通達之境,是人與人相生相成的暢達與順達。

由「通」而「達」這種「往來不窮」的內涵,也涵括了小至個人,大到國與國之間的溝通。如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極其注重「政通人和」。六百年前,鄭和在茫茫的大海中,以仁德與智慧,開通了通往和平的路。他帶領數萬人,歷經二十八年,到達三十多個國家,以堅忍不拔的勇氣,與對人類的無限慈愛,達成了仁愛和平的創舉。

由此可知小到個人,大到國與國之間,都要常常往來、常常送禮、經常地溝通,使得哪怕是極小的誤會,都能夠及時地化解,從而消弭禍患於無形之中。最怕的就是彼此不相往來,久而久之猜疑和誤會就越積越深,激烈的沖突也就很難避免了。所以「政通人和」,所以通而能「達」,通而能「和」,而只有和才能「平」。

「達」是德行所到之處,常行而不變,只有經由這條達道,才能達成人生開闊宏遠的良景。通向圣賢的達道有八條路,這就是:孝順、友愛、盡忠、誠信,守禮、行義、廉潔、知恥八德。一個人若能成就,必然會有一個或近或遠、或大或小的根由,這個根由就是他的德行。具有深厚的五倫八德的修養,才可能使人生真正地暢達。所謂「賢達」,「賢」在前,「達」在後,表明的就是「賢」了之後才能「達」的道理。

那麼顯達了之後應如何自處呢?孟子說:「達不離道,故名不失望焉。」顯達後仍不能偏離五倫八德的常道,才能持之久遠。所以無論身處於什麼樣的環境之中,八德都是需要我們信守一生的行為準則。

達觀與豁達是人生的一種境界,這種境界來源於對宇宙人生真相的認知。這之中包括了人與人、人與大自然、人與宇宙萬有之間的關系。認清了這種關系,并懂得如何與之和諧共處,才能得到人生真正的豁達與幸福。所以達人知命,通達的人才能看得清自己與周遭環境的真實關系,而其下手之處正是孔孟學說,以及兼融儒釋道的中國傳統文化。

作為可知可行的達道,孔孟學說與中國兼融儒釋道的傳統文化,可謂是縱貫古今、「往來而不窮」。此達道師天地之造化,是天下太平的源泉,也是世道昌明的根本。這條開闊明遠的達道雖然切實永恒,卻被我們迷失近百年了,然而只有她才能真正地祥和社會、富國安邦。要想使她暢達而恒久地惠利人類,需要有人矢志不渝地來承傳,承傳她深遠的智慧,承傳她溫厚的德能。

愿學人堅忍不拔、自強不息,圓滿圣哲圣賢之達道,共創今日明日之和諧太平。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編輯部
www.dfg.cn

上一頁 下一頁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