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每周一字

 

 

金文

小篆

隸書

楷書

行書

草書

 

〈指事〉〈會意〉〈形聲〉字

小篆「言」:從「口」,「」聲,(音愆)本義作「直言曰言,論難曰語」解(見《說文解字》許慎著),乃直道其事之意,故從口。惟鄭樵氏以為:「從二從舌。二,古文上字,自舌上而出者,言也。」

其義為:

1. 由口發聲宣講己意曰言。例如《尚書?旅獒》「志以道寧,言以道接。」例如《論語?公冶長》「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2. 垂供訓誡之嘉話懿語曰言。例如《左傳》「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3. 議論曰言。例如《尚書?大禹謨》「無稽之言勿聽。」

4. 嘉謀曰言。例如屈原《九章》「愿寄言於浮云兮。」

5. 獻言曰言。例如《孟子?公孫丑》「有言責者,不得其言則去。」

6. 一句話曰一言。例如《左傳?定四年》「夫子語我九言曰:『無始亂,無怙富,無恃寵,無違同,無敖禮,無驕能,無復怒,無謀非德,無犯非義。』」

7. 著作曰言。例如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上計軒轅,下至於茲,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8. 言行:言語與行動。例如《易經?系辭》「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例如《荀子?儒效》「圣人也者,本仁義,當是非,齊言行。」

9. 言語:發端曰言,答述曰語。言詞之通稱。孔門四科之一,嫻習辭令工應對之科。

10. 句首、句中助語氣,無義。例如《詩經?秦風》「言念君子,溫其如玉。」例如《詩經?大雅》「永言配命,自求多福。」例如《易經?系辭》「德言盛,禮言恭。」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最直接的橋梁就是言語。故言語的涵養對人的一生有很大的影響。成功與挫折、人緣好壞、環境順逆,莫不與此息息相關。

古時候,人們不僅重視言論語辭,并知曉言語能起極大作用,故能自約自制,其目的是為了維系社會整體的安全,不會因不當的言論影響社會民心。中國五千年來言辭的標準,誠如孔老夫子所說的:「《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言辭決不可以讓見者聞者產生邪思邪念。我們所恪守的五倫八德的常道,不僅是言辭的準則,更是立身行道的標準。

孔子云:「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言而有信,是人一生必需奉行的寶筏。「一劍之諾」「一諾千金」的故事,正是古人重然諾講信用,言必信、行必果,信守諾言、珍視情義的德范。《弟子規》云:「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我們看到古人待人之誠、信義之深,誠發人深省!

人生短暫,我們應該在一生中善護自己的口德,存好心、說好話,切不能忘恩負義、落井下石。常言道:「利刃割體痕易合,惡語傷人恨難消。」言語的傷害,不下於刀刃。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凱西說:雖然批評并不費錢,但相比它日後所要付出的心靈代價而言,它卻是非常昂貴的消遣。

人世間最令人痛苦的事情,莫過於兄弟不和、父子反目。如果我們能守住「言語忍,忿自泯」的原則,就能避開許多的誤解與言語上的沖突。當我們在論人背後時,是否記住我們的話里含藏著許多傷人情背道義的話。切忌逞口舌之能,而遺憾終身。

人生境遇,往往運途多舛、變化多端。當我們在情、理、法中,無法決斷,無法作出選擇的時候,不如保持沈默。這樣既不傷情,也不害理,讓時間來說明一切。以沈默和隱忍,來顧全大局、保全天和。

能把握言語善惡是非的度,是處事待人的真智慧。因為口為禍福之門,孔子曾告誡後人「多言多敗」。《弟子規》云:「話說多,不如少。」我們不能夠心里想什麼,立刻就口無遮攔,脫口而出。應當時時顧及對方的感受,以及言語帶來的後果。常言道:「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何不於日常謹言慎行、三思而後言呢?

與人言語是高度的藝術,和顏愛語,可以化干戈為玉帛。善巧方便,可以免除誤會,引人向善。一句鼓勵的話語,足以令人從痛苦消沈中,奮發而起。故言語雖大家天天使用,但善用者必大利於眾。言語的表達,更是心行的流露,需要我們韜光養晦,進德修業,方能道出美言善語。

《左傳》云:「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孔子教導我們謹言慎行,「一言興邦,一言喪邦」,一言有九鼎之重、千鈞之力。孔門四科,以德行居首,言語緊隨其後,可見其重要性。在中國古代,兒童自小就要學習灑掃應對,學習侍奉長輩應對進退的言語,奠定言語的德教基礎。

良善的言語可以化民,可以教民,可與日月同輝。是故言語的學問深廣無邊,深值我們一生學習。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編輯部
www.dfg.cn

 

上一頁 下一頁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