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亦稱端五,是夏季里最重要的一個節日。「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又稱重五,也稱重午。
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
但今天,端午節的眾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屈原(約公元前340~約公元前278年),戰國時楚國政治家,我國的大詩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初輔佐楚懷王,做過左徒、三閭大夫。主張彰明法度,舉賢授能,東聯齊國,西抗強秦。所作《離騷》,《九章》等篇,反復陳述他的政治主張,揭露反動貴族昏庸腐朽、排除賢能的種種惡行。他在吸收民間文學藝術的基礎上,創造出騷體這一新形式,以優美的語言,豐富的想象,溶化神話傳說,塑造出鮮明的形象,富有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對後世影響很大。《漢書?藝文志》著錄《屈原賦》二十五篇,其書久佚,後代所見屈原作品,皆出自劉向所輯的《楚辭》。
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懷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的反對,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毀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郁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
公元前229年,秦國攻占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郁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襄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汨羅江。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此風俗日後演變成賽龍舟);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祭祀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後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粽子樣。
|
粽子因此成為端午節代表性的傳統食品。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於形狀有棱角、內裹粘米而得名,後者顧名思義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粽子還是一種節日往來的禮品。到了唐宋時期,粽子已極為普及,市場上常有粽子賣。 |
現在,我們過端午節仍然免不了要吃幾個粽子。粽子有不少花樣。南方常用紅棗、花生、咸肉等混在糯米中制成;北方多以棗、果脯等作為粽子的餡心。有些地區甚至巧取「粽」與「中」諧音,參加會考或高考的學生多喜食粽子,以表成為「考中之子」的美好期待。小小的粽子,已經成了中國傳統的象徵,在人們心中占據著一定的位置。
前頁
後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