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話題

 

 

飲食有節

從小就聽老人們說「飯吃八成飽」,可每當面對各式各樣的面點、飲料、瓜果時,我們早已把這些叮囑拋到腦後,為滿足一時的口欲,卻忘記了腸胃的負擔。

直到有一天,發現自己的腸胃已大不如前,出現胃脹、反酸、打嗝等小毛病,或在某次聚餐後上吐下瀉,送到醫院急診科時便發現,原來諸多急性腸胃炎的「同難者」們,大都由於聚餐時暴飲暴食導致的。

老人們的叮囑此刻在耳邊響起,感嘆「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可老人們的這句話,到底有多少道理蘊含在其中?而我們又是否真的明白呢?

從中醫角度看,飲食通過脾胃來消化吸收,然後轉變為精微物質來補充全身的氣血。脾胃「工廠」不但每天處理食物總量是有限度的,而且工廠自身也需要消耗能量來完成工作。

一方面,它將食物的精華部分供給全身,另一方面將食物中的糟粕傳輸給腸道。這樣,如果飲食過量,首先導致「工廠」負擔過重,每天總有處理不完的食物在「工廠」內部堆積,稱為「食積」。

食積過多就會腐爛、發臭,內生濕熱,出現口臭熏人、嗜食涼物、反酸燒心、大便粘膩、小便黃濁等異常癥狀。接著,食積進一步妨礙了工廠的正常工作,出現打嗝噯氣、飯後腹脹、易饑食少等消化不良的癥狀。小兒則會導致厭食、積滯、疳證等疾病。

其二,由於「工廠」需要增加額外的能量來處理多余的食物,所以飽食後,大量的氣血被動員到了脾胃,此時,身體往往出現倦怠困乏的表現。而大量的食物充盈在胃中,使脾胃的氣機沒有運行的余地,這樣反容易傷脾,日久則易患糖尿病等。

《老老恒言》說:「凡食總以少有益,脾易磨運,乃化精液,否則極補之物,多食反至受傷,故曰少食以安脾也……飽則脾過於實而滯氣」。

書中還提倡飲食要順應天地陽氣的盛衰,「午前為生氣,午後為死氣,釋氏有過午不食之說,避死氣也。《內經》曰: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虛。故早飯可飽,午後即宜少食,至晚更必空虛。」

中午之前,天地之間的陽氣最旺盛,人體的脾胃陽氣借助外界的陽氣則功能增強,而午後夜間,天地之間的陽氣漸漸衰退,陰氣漸漸生長,則人體脾胃的功能也應該處於減少的階段,如此,才能養護脾胃臟腑。

「吃飯不可過度。再好的飯,只可吃八九成。若吃十成,已不養人。吃十幾成,臟腑必傷。常如此吃,必定短壽。飯一吃多,心昏神疲。」飲食八九成才能達到「養人」的目的,這與中醫養生的理論相符合,只要不饑餓,少食有利於全身經脈氣血的暢達,達到「沖和之氣,淪浹脊髓」,滋養全身的目的。

其中有關「食多短壽」的說法,已經被現代西方科學所證實,研究表明:節食是長壽最主要的影響因素。

節食,還有利於促進疾病痊愈。《老老恒言》說:「食亦宜少,使腹常空虛,則經絡易於轉運,元氣漸復,微邪自退,乃第一要訣。」反之,飽食則會導致疾病反復,中醫稱為「食復」。在小兒外感肺炎等疾病時尤其需要節食。

「胃是百病之府,貪食是百病之根,節食是百藥之首。」

進而,節食還有利於睡眠,《黃帝內經》說:「胃不和則眠不安」,說明飽食會影響睡眠質量,出現多夢、夜臥不安等癥狀。長期飽食導致脾胃食積,則會導致失眠等疾病出現。

反思現代人們的飲食習慣,則恰恰與之相違,夜生活和宵夜是現代生活中人們所謂的享受,然而種種疾病卻接踵而至,違背了飲食的正常規律,身體往往因此受到損傷,得不償失,這是值得我們在生活中警惕的!

感謝網友提供資料

感謝陳醫師整理編輯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編輯部編輯

www.dfg.cn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