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損卦》云:「君子以懲忿窒欲。」 
                  譯文:《易經?損卦》說:「君子自己抑制憤怒,控制情欲。」
                                            | 
                      
                      
                        | 
						   《書》周公戒周王曰:「小人怨汝詈汝,則皇自敬德。」又曰: 
						
						
						
						「不啻不敢含怒。」又曰:「寬綽其心。」 
                          譯文:《尚書》載周公告誡周成王說:「小人怨恨你,罵你,則自己應當加強修養,不要計較他們。」又說:「不只是不敢發怒。」又說:「是放寬自己的心胸。」
                            
                            | 
                      
                      
                          成王告君陳曰:「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 
                          譯文:周成王告誡君陳說:「必須有忍性,事情
							才能成功;有度量,道德才能高尚。」
                            
                            | 
                      
                      
                        | 
						   《左傳?宣公十五年》:諺曰:「高下在心,川澤納污,山藪藏 
						
						
						
						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 
                          譯文:《左傳•宣公十五年》載:諺語說:「所謂高下,應當放在心中,河流和沼澤容納著污泥,叢山和草叢中藏著禍患,美玉隱匿著瑕疵,君王忍受一些恥辱,這是自然規律。」
                            
                            | 
                      
                      
                          《昭公元年》:「魯以相忍為國也。」 
                          譯文:《左傳•昭公元年》稱:「魯國以相互忍讓來治理國家。」
                            
                            | 
                      
                      
                        | 
						   《哀公二十七年》:知伯入南里門,謂趙孟入之。對曰:「主在 
						
						
						
						此。」知伯曰:「惡而無勇,何以為子爾?」對曰:「以能忍。 
						
						
						
						恥庶無害趙宗乎?」 
                          譯文:《左傳•哀公二十七年》載:知伯進了南里門,叫趙孟也進來。趙孟對他說:「君王在這里。」知伯說:「你沒有勇敢的精神,怎麼能被人尊敬呢?」趙孟回答說:「我憑著忍性。你的恥笑對我趙孟有什麼危害呢?」
                            
                            | 
                      
                      
                        | 
						   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迎。莊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 
						
						
						
						信用其民矣。」 
                          譯文:楚莊王攻打鄭國,鄭國君王袒露著肩膀牽著羊來迎接楚國的軍隊。楚莊王說:「鄭國的君王能忍受別人的侮辱,也一定能對鄭國的老百姓講信用。」
                            
                            | 
                      
                      
                          《左傳》:「一慚不忍,而終身慚乎?」 
                          譯文:《左傳》:「不愿忍受一次羞辱,而使自己慚愧一輩子嗎?」
                            
                            | 
                      
                      
                          《論語》:孔子曰:
						「小不忍,則亂大謀。」 
                          譯文:《論語》孔子說:「小的事情不忍讓,就會破壞大的計劃。」
                            
                            | 
                      
                      
                          又曰:「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歟?」 
                          譯文:孔子又說:「一時的氣憤,忘記了自己以及自己的親人的安全,這不是糊涂嗎?」
                            
                            | 
                      
                      
                        | 
                     又曰:「君子無所爭。」 
                  譯文:孔子又說:「君子不想與別人爭什麼。」
                                            | 
                      
                      
                          又曰:「君子矜而不爭。」 
                          譯文:孔子又說:「君子處事謹慎而不與人相爭。」
                            
                            | 
                      
                      
                          曾子犯而不校。 
                          譯文:《論語》載曾子說:「即使被人欺侮,也不計較。」
                            
                            | 
                      
                      
                        | 
						   戒子路曰:「齒剛則折,舌柔則存。柔必勝剛,弱必勝強。好斗 
						
						
						必傷,好勇必亡。百行之本,忍之為上。」 
                          譯文:孔子告誡子路說:「牙齒剛硬就容易折斷,舌頭柔軟
							才能完好保存。柔一定能勝過剛,弱小最終能戰勝強大。好斗一定會受到傷害,好勇一定會導致滅亡。百行的根本是忍讓為先。」
                            
                            | 
                      
                      
                          《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 
                          譯文:《老子》說:「知道是雄性,可以用雌性的來對付;知道是白色的,可以用黑色對付它。」
                            
                            | 
                      
                      
                        | 
                     又曰:「大直若屈,大智若拙,大辯若訥。」 
                  譯文:《老子》又說:「最直的東西,看起來卻像是彎的;最聰明的人,看起來卻很笨拙,最善於辯論的人看起來好像很木訥。」
                                            | 
                      
                      
                        | 
                     又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譯文:《老子》又說:「至高的品德像水一樣,能有利於萬物而不 
					
					爭斗。」                          | 
                      
                      
                        | 
                     又曰:「天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 
                  譯文:《老子》又說:「符合自然規律的事物,雖然不與別物相爭, 
					
					
					卻能取勝;雖然不說話,卻善於應答。」
                                            | 
                      
                      
                        | 
                     荀子曰:「傷人之言,深於矛戟。」 
                  譯文:《荀子》說:「傷害別人的言語,比用矛戟刺入人體還要厲 
					
					
					害。」                          | 
                      
                      
                        | 
                      
                  藺相如曰:「兩虎共斗,勢不俱生。」 
                  譯文:藺相如說:「兩只老虎爭斗,肯定不能都保存性命。」 
                                                              | 
                      
                      
                        | 
                                       晉王玠嘗云:「人有不及,可以情恕。」                      
                  譯文:晉代的王玠曾經說過:「別人有不好的地方,一定從人情上 
					
					原諒他。」 
                                                              | 
                      
                      
                        | 
                     又曰:「非意相干,可以理譴,終身無喜悒之色。」 
                  譯文:王玠又說:「不要意氣用事,要以理服人。一生不要喜怒形 
					
					之於色。」 
                   					                           | 
                      
                    
                      
                        |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編輯部 
					
					
					
					
					www.dfg.cn                          |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