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孺子可教
【发音】 rú zǐ kě jiào
【释义】
孺子:小孩子,后生;教,教诲。指年轻人能造就成材,可以接受教诲。
【语源】
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故事】
事见《史记•留侯世家》张良敬老之事。
张良,原姓姬,是战国时期韩国的贵族,他的祖父、父亲都做过韩国的宰相。公元前230年,秦国灭掉韩国,张良因此与秦国结下深仇大恨。后来因为行刺秦始皇没有成功,遭到通缉,于是张良就改名换姓,逃到下邳躲藏。
一天,张良悠闲地在下邳桥上散步,有一位穿着粗麻衣服的老人,走到张良面前,竟故意把自己的鞋子扔到桥下。张良心下纳闷,紧接着听到老人喊他:「小子,去给我把鞋子捡上来!」张良非常恼怒,但他念及老者年纪大了,便忍气吞声地到桥下捡鞋。鞋捡上来,没想到老人又冲张良伸出脚,说:「给我穿上鞋!」张良心想:好人做到底,既然已帮他把鞋捡上来了,也就跪着替他穿上鞋。老人穿上鞋,站起身大笑而去。张良更加感到惊讶,目送老人离去。老人离开了约一里远,又返回来,说:「你真是孺子可教啊!五天后天一亮在此地等我。」张良此时才领悟到这位老者是个奇人,必定有来历,于是恭恭敬敬地答应下来。
五天后的黎明,张良依约前往。但老人已先等在那里了,他生气地说:「跟老人家有约,却迟到了,五天后同一时间,你再来这里。」又过了五天,公鸡刚啼叫,张良就赶紧穿衣出发,等到桥头一看,老人还是先到了。老者十分气愤,对张良说:「又迟到了,五天后你再来。」五天后,还没到半夜张良就到桥上等候。不久,老人也来了,见张良早他到达,很高兴,说:「年轻人就该这样。」随即拿出一本书,说:「这本书读了就可以做君王的老师。十年后就可以发迹。十三年后,年轻人你到济北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老人没有再说其它话就离开了,从此以后张良没有再见过这位老人。等天亮一看,原来老人送的书是《太公兵法》。因此,张良觉得这是一本特殊的书,就常常研读它。
相传《太公兵法》是姜子牙帮助周武王讨伐商纣后所写的兵书。张良后来果真利用书中的兵法,辅佐刘邦建立了汉朝,那位老人就是黄石公。而「孺子可教」就被人们引用为成语,用来赞扬可以教导造就的年轻人。
【示例】
「初,上人在吴兴居何山,与昼公为侣,时予方以两髦执笔砚,陪其吟咏,皆曰:『孺子可教。』」 ——唐•刘禹锡《澈上人文集纪》
张良的敬老尊贤与持之以恒的态度,为自己赢得了信任与赏识,也正因为他怀着恭敬之心去研读老者所授之书,才能真正领悟书中精髓,并因此受益。
谦卑自躬是年轻人应有的态度,同时也是内在恭敬之心的自然显露。恭敬心不仅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纽带,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孺子可教」的赞叹正是基于青年人谦虚恭敬的态度。好比一个容器,只有放空才有余地容纳新鲜东西,同样的,做人唯有虚心,才能不断从周围吸收养分,来陶冶自己的心性,扩大自己的心量。一个轻狂的人,因为内心的浮躁与傲慢,不容易发现他人的长处,更难以接受他人的教导而有所成长。
然而恭敬并非盲目崇拜或是战战兢兢,真正的恭敬必是出自真诚,由衷地生起一种感恩、尊重,并由内而外,展现在一切言行举止上。儒家《礼记》说:「毋不敬」。一个真正有恭敬心的人,对于一切人事,不论上下大小,皆心存谦恭尊敬。对上,感念古圣先贤教化之恩情,父母师长抚养培育之苦心,以及祖国护佑人民之恩德;对下,如我们的晚辈、学生、部属,亦不可轻慢,因为所有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只有放低自己的姿态,以平等心、慈悲心恭敬一切时,才能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对人如此,处事亦然。每一件事都有其蕴涵的精神和意义,在日常生活中,以恭敬、真诚之心认真做好每一件事,例如读诵经典时心念专注,缅怀古德的智慧德教,对经书心生恭敬,一字一句清楚明白,久而久之,亦能与典籍所要传达之义理相应,使智慧法水无碍地注入自心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