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礼记菁华录 卷二
                         侯官吴曾祺评注
                         王制第五
                            
                          
                        是篇乃汉孝文帝命博士诸生杂取传记而成。所记皆古先帝王治天下之制。故名王制。盖自秦火之后。典籍散失。三代遗文。扫地尽矣。其足以见先王之大经大法者。莫此为近。虽所记间与周官孟子时有出入。然其大致已略具矣。首言封建之法。次及于理财兴学养老明刑诸大端。无所不载。千条万绪。序次秩然。盖一文章巨制也。
                            
                          
                          
                        凡官民材。必先论之。论辨然后使之。任事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爵人于朝。与士共之。刑人于市。与众弃之。论谓考评其行艺之详也
                            
                          
                        爵刑大柄。操之天子。而必察于众论之同。而不敢以私意行乎其间。则朝无滥进之人。狱无枉死之囚。天下安得不治。
                            
                          
                          
                        是故公家不畜刑人。大夫弗养。士遇之涂弗与言也。屏之四方。唯其所之。不及以政。示弗故生也。示不故欲其生也
                            
                          
                        观公家不畜刑人数语。则知周礼所云墨者守门。劓者守关。宫者守内。刖者守囿。髡者守积。所载不尽可信。
                            
                          
                          
                        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比年每岁也小聘使大夫大聘使卿朝则君亲行
                            
                          
                        天子五年一巡守。
                            
                          
                          
                        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岁二月当巡守之年二月也
                            
                          
                          
                        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命市纳贾。以观民之所好恶。志淫好辟。诗以言志采而观之则风俗之美恶可见政令之得失可知矣物价之贵贱系于人之好恶好质则用物贵好奢则侈物贵志流于奢淫则所好皆邪僻矣
                            
                        天下之患。莫甚于上下隔绝。大乱将至。而其主方自谓太平无事。可恃以为安也。观此篇所载朝聘之礼。与巡守相间而行。稽其岁月君臣之间。殆无几时不相见。而陈诗之典。纳贾之司。视四海之内。如父兄之于子弟。无一不揭其隐而周知之。而政刑之有不当者寡矣。其致治之源。实在于此。
                            
                          
                          
                        命典礼考时月定日。同律礼乐制度衣服正之。典礼掌礼之官
                            
                          
                        山川神祇有不举者为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
                            
                          
                        宗庙有不顺者为不孝。不孝者君绌以爵。
                            
                          
                        变礼易乐者为不从。不从者君流。革制度衣服者为畔。畔者君讨。
                            
                          
                          
                        有功德于民者。加地进律。律者爵命之等加地而进之所以示劝
                            
                          
                        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东巡守之礼。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   
                        如南巡守之礼。十有一月北巡守。至于北岳。如西巡守之礼。归假于祖祢用特。假至也归至京师即以特牛告至于祖祢之庙
                            
                        所载东西南北。与虞书之文略相似。盖采旧典为之。而不厌其沿袭也。
                            
                        冢宰制国用。必于岁之杪。五谷皆入。然后制国用。用地小大。视年之丰耗。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量入以为出。通计三十年所入之数使有十年之余也盖每岁所入均析为四而用其三每年余一则三年而余三此所以三十而有十年之余也
                            
                        经国之道。不特以贫为忧。抑亦以富为虑。隋之炀帝。唐之元宗。皆以海内无事。物力充溢。侈心一萌。驯致大乱。使得有德望重臣司出入之柄。人主常有所严惮而不敢肆。此莫大之福也。三代之制。以冢宰制国用。即是此意。
                            
                        祭用数之仂。仂十一总计一岁经用之数而用其十分之一以行常祭之礼
                            
                        丧三年不祭。唯祭天地社稷。为越绋而行事。丧用三年之仂。丧凶事祭吉礼吉凶异道不得相干故不祭唯祭天地社稷者不敢以卑废尊也未葬以前常属绋于輴车以备火灾丧在内而行祭于外是踰越丧绋而往也
                            
                        国用之目。千条万绪。此独举丧祭为言。盖丧祭乃事之最重者。于其所最重者。且不敢妄费。则无一不加以节制可知。此经意也。
                            
                        丧祭用不足曰暴。有余曰浩。祭丰年不奢。凶年不俭。暴者残败之义言不齐整也浩者泛滥之义
                            
                        曰暴曰浩。二字甚核而典。于此可悟古人炼字之法。一弊一利。相对为文。文法秩然。
                            
                        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然后天子食。日举以乐。饥而食菜则色病故云菜色杀牲盛馔曰举以乐侑食
                            
                        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刚柔轻重迟速异齐。五味异和。器械异制。衣服异宜。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居谓储积以备用修其三纲五典之教齐其礼乐刑政之用所谓财成辅相以左右民也
                            
                        先王之治天下。设为三纲五常。以正民心。而齐民俗。此是一定不易之法。至于五方之民。言语异词。饮食居处异道。各随其性。不能相强。先王一听民之所自为。初未尝强以所不欲。以从吾治。所谓顺之以为安。因之以为便也。后世不知此理。往往袭用成法。立之制限。自谓吾之所为者。一切皆爱人利物之道。而人至骚然不安其生。而相与畔之。观此篇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二句。可谓通达治体之言矣。
                            
                        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地气使之然
                            
                        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题额也
                            
                        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俗虽不同亦皆随地以资其生无不足也
                            
                        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以言语之不通则必达其志以嗜欲之不同则必通其欲故先王设官以掌之四者皆主通远人言语之官
                            
                        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参相得也。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地也邑也居也三者既相得则推之天下皆相得矣此所谓井田之良法也
                            
                        无旷土。无游民。食节事时。民咸安其居。乐事劝功。尊君亲上。然后兴学。    
                        救死不赡。奚暇礼义。既庶而富。而教随之。故此篇所论兴学。必俟之食节事时民安其居之后。
                         ——                        
                        未完待续 ——                       
                         
                        上一页 
                        //下一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京大方广文化公益网
                         www.dfg.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