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

 

 

  

晏子故事系列》之二十六

顺情而化

齐景公的爱妾婴子不幸去世,齐景公十分伤心,守在婴子尸体旁,一连三天都不进食,悲哀欲绝,到了衣着凌乱,肌肤裸露,靠在席上仍不舍离去的地步。

左右的近侍大臣们见了,再三劝告,景公都置之不理。晏子于是入见,对景公报告说:「禀告君上,有术士与医师说『得知婴子病死,愿意前来医治她』。」景公听了,心中一震,马上从床边站起,急切又惊喜地问:「病情还有希望吗?」

晏子答道:「此是术客的说法,既然是天下的良医,何不请他们姑且一试呢?请君上屏除不洁,沐浴进食,离开此处,听说术客将拔恶禳灾,做祭祀鬼神之事。」景公欢喜非常,立刻点点头说:「好极了。」离开婴子的住处,回宫沐浴净身,开始进食。

等景公一走,晏子立即下令,使负责棺木的人将婴子尸体入敛。敛毕,晏子前往景公住处回报说:「医生无法医治,婴子的尸体已经入敛,不敢不向君上禀明。」齐景公听了此话,像被泼了冷水,内心十分不悦,立刻变了脸色说:「先生拿医生的话来命令寡人,不使寡人亲自观看治病,将入敛,又不预先向寡人报告。这样看来,寡人担任齐国的国君,只不过有名无实而已了!」

晏子听后,回答道:「君上难道真的不知道,人死不可复生的道理吗?晏婴听说,君王领导正确,大臣依命行事,此为顺服;君王行为乖张,大臣仍惟命是从,此是叛逆。今君王领导不正,顺从之人却得到亲近,指陈利害的反被疏远,谗言阿谀的扶摇直上,贤明善良的反遭罢黜,使得谄谀小人横行于左右,邪事暴行交错于国中。

「过去我先君桓公,任用贤明的管仲而称霸,接近巧佞的竖刁而亡身。如今,君上轻视贤人的礼遇,却厚重爱妾的丧事。虽然古代的圣王,各有所私爱,但不因私而伤其正行;敛死所以示爱,但不因敛死而失爱之正;送死可以示哀,但不因送死而失哀之正。正行有伤,将会把自己陷入沉溺私爱,不能自拔的地步;情爱表露过度,就会伤害身体;哀毁逾恒,则会损减性命。故古圣先王节制私欲,使其不逾越节度。

「人死了,立即埋葬,不因久不棺殓而保留生人之事;不因棺椁衣衾之崇,而损害生计之养;不因哭泣哀毁,而陨减生存之理。如今,尸体已腐朽却仍留生人之事,扩大私爱而伤害正当之行,注重亡者,悲哀不止而妨害生存之理。国君这样做错了。所以诸侯聘问之贵宾,以出使我国为耻,本朝的大臣,以恪守职务为羞。推崇国君的言行,不可以领导民众;顺从国君的欲望,不可以持国。

「而且晏婴听说,尸体腐朽而不埋葬称为『僇尸』,臭恶而不收敛,称为『陈胔』。这种作法,违反明王的本性,造成百姓的诽议,并纳爱妾于刑戮陈胔之中,是绝对行不通的啊!」

景公听了,心中震惊,惭愧地说道:「寡人无知,因先生的博学多识,才了解这些做人的道理啊!」晏子见景公接受,于是又说:「本国的卿士大夫,诸侯四邻的宾客,都在宫外候旨,希望君上能停止悲哭,节哀顺变。」

当鲁国的孔子听到此事后,不禁赞叹道:「天上的星光虽然皎洁,但总比不上天气阴沉下的日月。小事虽然各有所成,但较之尚未完成的大事,差得还远。君子虽然运用欺诳的手段,但比较小人的小行小信,还要高明得多,这不就是晏子吗?」

齐景公对婴子用情深切,因此当婴子离世,景公便悲痛难忍。以致茶饭不思,衣衫凌乱,不理任何人劝谏,也不让婴子入敛。此时,景公陷入个人情爱悲痛中,听不进任何话。然而,作为一国之君,景公的言行影响的却是一整个国家。倘若沉浸在情欲中不能自拔,又违背正常礼度,丢弃君臣之道,那么将给景公与齐国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晏子深知,直劝景公,景公必然不肯接受,再三劝说也将无济于事。因为景公深深想念婴子,仍希望婴子活过来,再相恩爱。晏子体会到景公的心境,于是先随顺景公的感情,骗说有医生术士要帮婴子治病,使得景公当即从床边站起,询问晏子是否还有希望。

我们都知道,人死不可复生,景公自然也懂得这个道理,可在悲痛万分的时候,他宁可相信,婴子还有复活的可能。于是怀抱着这个希望,离开婴子住处,回宫沐浴更衣,进食。

等景公一走,晏子当机立断,立即命人将婴子的尸体入敛,不给景公回旋之余地。如此,景公再想任情,也不可能了。这一举措,正是晏子的理智与果断,否则再随顺景公,婴子的尸体仍难入敛,景公也无法从悲痛中清醒过来。

晏子回报景公,婴子已入敛,景公便明白了,晏子是故意用计支开自己,于是非常不满。此时,晏子并没有因为国君的威严与不满而恐慌,也没有再顺从齐景公的性情。而是用正直、明理的话语,直陈景公不当之处。使景公提起理智,看清自己的过失,也看到自己肩上所担负的国家兴亡,百姓幸福的重担。认识到真正爱婴子,并不是陈放她的尸体,暴露在外,而是能够按礼入敛,使她能够入土为安。晏子同时也指出,古圣先王节制私欲,使其不逾越节度。虽然有私爱,但不沉溺,不越礼过度,旁敲侧击劝勉景公克制私欲,节哀顺变。

景公由晏子的一番话,终于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大为感慨,自己难以看到自身的缺失,幸得有晏子在旁提醒。如此,景公当即提起理智,坦然接受婴子去世的事实,也接纳了晏子的劝谏。

这则故事,给我们很多很深的启发。圣贤人,并非像一些朋友认为的那样,像木头人似的不痛不痒,与世脱离。他们是真正能体恤到对方的感受,能站在对方的角度,从客观、全面的大局上考虑。于是,能善巧方便地运用不同方式,达到劝勉他人,利益大众的目的。其中所包含的至诚博大之仁爱,并非我们私心寡欲所能猜测。怀有这样一颗仁善之心,纵然是采用欺骗的善巧方便,比起那不守道德之人的小行小信,自然也是高明多了!

大方广文化公益网编辑部

www.dfg.cn

上一页\\下一页

 


北京大方广文化公益部 恭制